“中国色彩”千年之后有望从敦煌走向复兴
    新华社兰州8月31日电(记者王艳明 梁军)“尽管洞窟内的光线比较暗,但古老的岩彩穿越千年后,仍感觉还在发光,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26岁的王爽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就得到了50天近距离学习敦煌壁画绘画技艺的机会,这让她受益匪浅。
    从公元4到14世纪,在鸣沙山麓宕泉河边的崖壁上,敦煌莫高窟连续营造了100年时间,这些如蜂窝状的洞窟内,蕴藏着中国艺术全盛时期的无数杰作,从佛教故事到供养人像,从西方极乐世界到到现实世俗场景,在4万多平方米壁画中细致入微地保存了下来,而这些在传世的纸质资料中是无法系统看到的。
  “我们一谈起中国绘画,大家都会想到水墨画,水墨画是宋代文人画兴起后出现的,它的色彩主要是黑白两色,而在唐以前,中国的绘画是五彩缤纷的,敦煌给我们保存了这一完整记忆。”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说。
  为恢复唐以前的“中国色彩”,让更多的艺术家和青年学生参与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2014年7月中旬,酝酿多年的“首期敦煌重彩高级研修班”在莫高窟开班。参加研修班的学员年龄从20多岁至60多岁不等,有技艺娴熟的成名艺术家、有大学教授、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敦煌,目的只有一个,从敦煌壁画的颜料运用、绘画技艺中探寻中国绘画的灵感和手法。
  “不管是颜色还是线条,都在敦煌壁画里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这是其他地方学习不到的中国绘画传统,这也是我们不去北京、上海,却来敦煌的原因。”同王爽一样,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张静也在敦煌“修行”了50天时间,当8月30日收拾画笔准备离开时,她竟萌生了将来毕业后到敦煌工作的想法。
 
上一页 共2页 第 1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