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色彩”千年之后有望从敦煌走向复兴
    作为青年学子,王爽、张静对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的认知和情感,和70年前年轻的常书鸿刚到敦煌莫高窟时几乎一样。
    “在这个伟大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的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常书鸿在回忆中写道。
    从1944年起,常书鸿把自己的青春和岁月都献给了敦煌,被后人亲切地称为“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在世时,他曾经撰文指出:“千佛洞现存400余窟,包括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时代的塑像和壁画,真是一个规模最大、收罗最丰富的博物馆,一部描写最详、引证最确的活美术史。”
    但由于各种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想从敦煌出发,重新构建中国的美术史和美术学体系,却一直未能实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一梦想越来越近。
    “这是中国千年美术史上最宝贵的‘家底’,通过70年考古、艺术学等方面的研究,敦煌壁画的时代、内容、材料、工艺等都已经基本研究清楚,这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国色彩’,奠定了基础。”侯黎明说。
    历经千年,敦煌壁画仍然绚丽多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绘画的原料基本都是矿物质颜料,色彩厚重,不易褐色,后世的学者把这种画法叫作敦煌重彩或岩彩。为了传承和恢复这一技艺,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工作在临摹实践中已进行了大量探索,2003年以来,先后用矿物质颜料完成两个敦煌洞窟的整窟临摹。
    在“首期敦煌重彩高级研修班”上,来自国内外的美术家和青年学生,在思想深处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敦煌壁画就是唐以前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好体现,朝圣敦煌艺术已经成为一个中国美术工作者的必须,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共同推进“中国色彩”的现代复兴。(完)
 
上一页 共2页 第 1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