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持续深化“同心嘉园”品牌建设,聚焦民生所需,深入实施党建“微项目”,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广征民意,收集“微心愿”。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微心愿”笑脸墙、心愿箱,建设“网上之家”互动平台,通过“与居民聊一聊、请房地产商扯一扯、同物业公司谈一谈、和互联共转单位议一议”等方式,广泛掌握民情、征求民意、汇集民智,促使辖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参与“微心愿”的征集,为社区更好助力“微梦想”、搭建“微平台”、创新“微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统筹兼顾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对征集到的“微心愿”进行梳理归集、研判分析、择优排序,推出教育培训、健康服务、贫困助学、志愿服务、环境美化、业务指导、特色创建、邻里互助等惠民项目,让辖区群众和单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回音,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内聚外引,实施“微项目”。聚焦八大惠民“微项目”,整合辖区教育、医疗、司法等社会资源,探索建立以需定供、有序管理的“红色合伙人资源库”,推动形成“党委引领+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公益服务”协同互补的格局,放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推、成果共用的社会效应。根据项目类型,建立社区党委牵头抓总、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资源部门协同跟进、居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运作机制。以各类微项目为抓手,累计开展理论宣讲60余场、公益课堂6期180余天,覆盖未成年人1000余人次;提供健康义诊2500余人次、免费理发2000余人次、免费接送老年人300余次;完成3万棵苗木1万平方米绿化种植,惠及8个小区、超5000名居民受益,筹集资金与实物约220万元,解决大门修复、消防改造、小区路面破损、困难家庭救助等30余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问效于民,落实“微服务”。建立“群众点单+多方评价+专业评估+优化提升”动态调整考核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监督,定期听取项目团队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难点堵点,及时调整优化服务,确保项目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项目完成后,开展项目建设评审会,测评群众满意度,吸纳众智众意,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完成任务”向“主动提升服务”转变。截至目前,共实施“微项目”16个,其中,“全龄教育 馥郁书香”微项目荣获教育部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您的银丝 我的牵挂”“青春之花”公益课堂等微项目入选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品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