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为“车”减负 为“马”赋能——甘肃兰州新区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来源: 农民日报 更新于: 2025-07-08 09:00:52

近日,在甘肃省兰州新区西岔镇陈家井村,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再次来到村民苗世英家中走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苗世英的丈夫眼眶湿润,他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的帮助,老苗的情况好多了!”

此前,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发现,65岁的苗世英因突发脑梗瘫痪在床,高额的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迅速行动,帮忙筹集治疗费用、协助对接医疗资源、代购药品,最终使她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兰州新区推进基层减负、促进乡村治理的成效体现。兰州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现托管4个镇,管理4个中心社区,常住人口72万,其中农村人口18.64万。近年来,兰州新区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坚持明责定权、夯基固本和多元共治,减负、赋能、增效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明责定权,为干部松绑减负

“现在村里的牌子减了、报表少了,也不用再开具婚姻状况、亲属关系等分外证明事项。村级事务有了明确依据,我们能集中精力服务群众了。”谈起基层减负的成效,西岔镇岘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延卿感触颇深。

基层治理的困境,根源在于权责不匹配、不对等。要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必须着力解决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的问题,切实为“车”减负、为基层干部卸“包袱”。

近年来,兰州新区精准编制乡镇履职事项清单,明确乡镇全面承担的基本事项96项、部门需要乡镇配合的事项86项,列出乡镇需要上级部门收回事项255项,建立健全村(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确保基层有责有权、权责对等。

同时,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集中开展各类政务App、工作群清理整合,共计清理整合各类QQ群、微信群、钉钉群170个,注销微信公众号14个。清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部牌匾653块,整合归并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内部功能性指引牌173块。

为进一步树牢正确政绩观,统筹把握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和频次,兰州新区将年度考核、政治素质专项考察、班子运行调研等“多考合一”,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严格控制乡镇、村(社区)参与考核评比活动,为基层“量体裁衣”设置区域发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核心指标,取消关联度不高的考核任务13项,考核项目数较改革前减少44.4%、条目数减少35.85%。

“我们全面落实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各项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平时、抓在经常,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谋实事、促发展、惠民生。”兰州新区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许立清说。

资源下沉,为基层蓄势赋能

基层治理的关键,取决于从事基层治理工作干部的能力水平。要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必须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原则,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持续为“马”赋能。

近年来,兰州新区持续深化乡镇(中心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系统性重构职责体系、创新机构设置模式,不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一线下沉。“改革后,职能划分更加科学,对上对下沟通、协调以及执行也更加顺畅了。”秦川镇党委副书记马维鹏告诉记者。

兰州新区还通过配强“一名书记”、建好“一支队伍”、健全“一套机制”、找准“一条路子”,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实施“头雁工程”,做实村干部“选招引培”四项措施,常态化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外出考察学习,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举办“比武赋能·头雁争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比武亮剑”,找差距、立标杆,使乡村“头雁”队伍的视野更宽、思路更清。截至目前,共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个,配备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30名,动态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44名。

上川镇甘露池村就是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之一。2023年,甘露池村因“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原因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024年,胡殿民当选甘露池村党总支书记后,联合周边5个村组建“党建+农业机械组团及路衍经济产业联盟”,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共同体。联盟购入各类农机具20余台,成立农机联合服务队,以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村民提供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服务。

“通过推广‘党建联建+产业联盟’组织振兴模式,所有村干部劲儿往一处使,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3.06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0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示范村。”胡殿民感慨地说。

此外,兰州新区坚持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名额向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工作人员倾斜,先后制定关心关爱、激励担当作为“十六条”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鼓励谈、关爱谈、提醒谈等谈心谈话,制定出台《兰州新区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管理办法(试行)》,为基层干部思想上解惑、工作上解压、生活上解忧。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明确干部因工作无意过失受到处分的绩效扣减标准,大胆使用受党纪政务处分和组织处理影响期满的干部,为受到不实举报的领导干部澄清正名,切实让实干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多元共治,为治理提质增效

近日,兰州新区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多元调解机制的优势,成功调处一起复杂的跨国离婚纠纷。王某与彭某于2007年7月登记结婚,育有两女。后彭某前往蒙古国务工,与王某长期分居两地,导致感情逐渐疏远。由于夫妻双方关于共同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等问题存在争议,综治中心运用“综治中心+法院+妇联+N”多元解纷机制,经过多轮协商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基层治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要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必须调动和整合各方治理资源,构建协商治理、共商共议、评价反馈等机制,持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将减负、赋能的做法转化为治理实效,当地印发《兰州新区“一引四化五治”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若干措施》,通过创新治理载体、突出数字赋能、践行群众路线,建立起以党建为引领,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为依托,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创新治理载体。兰州新区立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实际,规范建成1个新区综治中心和8个乡镇(中心社区)综治中心及各村(社区)综治功能室,加强诉调、警调、访调对接,统筹各类调解资源,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整合党建、信访、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形成“多网合一、一网统管”基础全科网格,精准科学划分网格680个,全覆盖建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配备网格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680人。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邻里议事小院”72个,常态化开展结对帮扶、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成功调处家里事、邻里事、村里事、镇里事等190余件,实现“服务进家庭,治理在门口”。

“以前我们村‘两委’组成的调委会,处理一件纠纷需要调解多次才能达成协议,如今在‘小院议事’的带动下,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党员群众在小院里共同商议,既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把事情说开了、解决了。”谈起“邻里议事小院”,中川镇元山村党支部书记董宝俊说,小院虽小作用却大,村里的事情都能商量着办。

突出数字赋能。兰州新区聚焦“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深化“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的建设应用,搭建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直通车”,推行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接单、大家评单服务群众响应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说民事、解民忧、聚民心,解决群众需求1325件,答复政策咨询8500件,收集意见建议120条,切实推动乡村治理驶入“快车道”。

践行群众路线。扎实开展“一亲三心”活动,即机关干部返乡走亲、乡镇干部驻村连心、村社干部入网知心、村居党员联户交心。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一亲三心”工作队72个,1100名机关干部常态化返乡走亲,43名乡镇领导全覆盖包村,72名乡镇干部专职驻村,437名村(社)干部入网知心,2155名村(居)党员联户交心,共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30余条,帮办实事650余件,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0余个。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