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 > 正文
2023 11-06 17:52:22 来源: 定西日报

定西推进破解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难题

2023-11-06 17:52:22     来源: 定西日报
字体:
分享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指出,稳步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多重效应。定西市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加快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围绕任务谁来领、对象如何定、人往哪里搬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施策,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2022年2722户1.03万人实现稳定搬迁,全面完成拆旧复垦;2023年实施避险搬迁3600户1.31万人,3005户(入住率83.47%)搬进新居,747户完成拆旧复垦,两年累计完成五年搬迁任务的48.6%。

    围绕“任务谁来领”,强力推动抓落实。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专班工作、督考平台考核、纪委监督、领导包抓、专责组具体负责、日报告周调度旬汇总报月通报等六项制度,推行“四督十查”(督工作进度、工作成效、政策落实、工作作风,查机构运行、安排部署、方案编制、对象认定、规划设计、现场建设、搬迁入住、各项安全、信息档案、政策宣传)工作法,构建形成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每日调度、包抓领导一线督战、行业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今年以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6次,254名市县区乡镇三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调研督导300次,有力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围绕“对象如何定”,精准评估逐户核。严格按照“政府引导、技术认定、应搬尽搬”的原则,逐村排摸、逐组核查、逐户征求意见,引入第三方评估鉴定,通过“县区认、市直审、省上核”三级认定复核程序,精准识别搬迁底数,建立搬迁台账,共精准识别3600户1.31万人,其中地质灾害威胁区3420户12400人、生态敏感区39户156人、河湖管控区3户10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12户42人、地震危险区126户450人。积极推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将全市13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6万户群众和1.29万户风险管控区群众进行全覆盖评估认定,及时纳入搬迁规划,做到应纳尽纳。2022-2023年,9个社组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646户群众实现应搬尽搬。

    围绕“人往哪里搬”,科学规划绘蓝图。依据五年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以县城商品房安置、小城镇扩点安置、产业园区带动安置、下山入川多元安置、风险管控区安置为主的“一城四区域”选址布局。2022-2023年,靠近城区、镇区和中心村规划并建设集中安置点48个,安置2561户8981人、占总任务的40%;进城购买商品房安置3388户1.3万人、占总任务的54%,实现搬迁群众向城区、镇区和中心村等产业集群区、交通便捷区聚集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规划建成安定区巉口镇山海新区、陇西县文峰镇三台村、泰华阳光城、临洮县王家大庄等大型集中安置社区,并配套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内容,在全省高质量推进避险搬迁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定西实际、具有定西特色的搬迁之路。

    围绕“钱从哪里来”,多方发力筹资金。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级“10+5”补助资金,两年内拨付补助资金4亿元。市、县区出台15个方面40条配套措施,协调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住房贷”“创业贷”等金融产品,发放各类贴息贷款1.72亿元,市、县区财政贴息300多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000多万元。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7.86亿元,同步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党群服务中心8个、学校2所、医院2家、卫生所12个、文化广场8个。其中,陇西县、岷县在10万元贴息贷款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资金每户分别补助5万元、2万元;通渭县无偿划拨城区建设用地43亩用于安置点建设,并免费配套供暖设施;安定区、临洮县、渭源县、漳县分别为搬迁农户每户提供10万-15万元贴息贷款。

    围绕“房屋如何建”,严格标准保质量。在充分调研、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生态及灾害地质避险搬迁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等制度,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要求,确保项目建设有条不紊推进。持续加强资金监管使用,建立健全资金审核审批、台账管理、公告公示等制度,确保按照规定用途和时间节点拨付资金。严格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严把用料关、建设关、标准关、竣工关等“四个关口”,扎实开展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真正把避险搬迁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围绕“收入怎么增”,拓宽途径强支撑。按照“依需设岗、按需培训、因人定岗、分类就业”原则,两年内通过岗前培训帮助6322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户均年收入均稳定在4万元以上目标,其中聚焦“弱劳力”开展“兜底型”就业,设置环卫保洁、工会组织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228人;聚焦“半劳力”开展“技能型”就业,通过提供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等岗位实现就业2200人;聚焦“全劳力”开展“创新型”就业,通过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带动3100人就近务工实现就业。依托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种有棚、养有圈、商有铺”要求,对2920户有种养需求的搬迁群众,采取“一户一策”配套塑料大棚、标准圈舍等措施支持发展种养产业;对1564户没有种养能力的搬迁群众,扶持发展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的“五小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围绕“新村如何管”,强化治理促和谐。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项人口迁移、资源重整、经济重塑工程,推出“新市民计划”,让搬迁群众既享有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权益保障,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积极为搬迁群众提供上学就医、养老社保、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协调帮助513名适龄学生就近入园入校,1.2万名医保对象平稳衔接,8000名搬迁群众全面享受养老政策。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结合、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常态化开展法制教育、文明新风培育等活动,加快推进实施“雪亮工程”,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搬迁点治理新格局。 (宋昱 张虎强)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