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会宁县紧盯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在防止闲置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过程中,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将荒废的土地转变成“良田”,也守护了百姓的“粮袋子”。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在中川镇高陵村荞麦种植区,一边是多功能割晒机“轰隆隆”在地里来回跑动,一边是晾晒场里的农户舞动着手里的铁锨,将晒好的荞麦装袋,机器声和人们的谈笑声,交织成了最和谐的音符。中川镇依托本地独特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通过扶持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小麦、玉米、荞麦、马铃薯等粮食种植,将粮食安全紧紧抓在手上,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精耕细作等科学管理方式,为全镇的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川镇党委书记梁继伟告诉笔者:“我们始终把产业抓在手上, 通过大力扶持合作社,实实在在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老百姓富在产业链上。同时,通过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新农人”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一年的时间里,在十个乡镇30几个村组,通过撂荒地整治,签订订单种植各种小杂粮2万多亩,并请来甘肃农科院等地种植专家现场指导,从育种到田管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生产的苦荞面、良谷米等多个品种远销全国各地。王华表示,未来将坚定从事现代农业的道路,以合作社为引领,带动更多农民通过种植小杂粮来增收致富。
据了解,会宁县现有耕地面积390.48万亩、基本农田面积295.45万亩、粮播任务面积240.5万亩。近年来,会宁县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让荒地真正“活”起来、种下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