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瑰宝的守望—听“敦煌的女儿”讲述莫高故事
  新华社兰州9月11日电(记者朱基钗、王艳明)初到敦煌,你就会听到一个美丽的名字 — “敦煌的女儿”。
  她就是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
  金秋九月,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莫高窟旁一条白杨树掩映的道路上,记者见到了她。
  除了“敦煌的女儿”,亲近的人更爱称樊锦诗为“老太太”。眼前的这位老太太,生于1938年,今年已经76岁了。
  条格衬衫,外套尖领白色开衫,扣子整齐扣紧,配上黑灰色休闲裤和皮鞋,相较于她瘦小的身材,衣服略显宽松。她的头发已大多花白,因常年案牍背部微弯,带着一副银色圆框眼镜,走起路来,快步轻松,依然难掩江南女子的几分秀气。
  然而,在这几分江南秀气之外,你更能分明感受到一种西北大漠风沙所赋予的直爽、粗犷乃至猛厉。这两种气质在她身上完美揉合,似乎并不矛盾。她说话时,眼睛紧紧盯着你,射出一种锐利光芒,瘦弱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无比强大的灵魂。
  1963年,上海姑娘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千里迢迢来到了大漠深处,如今已过了51个春秋。1998年,她开始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成为第三代敦煌“掌门人”,青丝化为白发,江南女子成了“敦煌的女儿”。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为见证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老敦煌人,“老太太”最近一直在思考这70年,思考“莫高精神”到底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总结出了16字敦煌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她进一步解释,谁都可以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当时那种艰苦条件是你不能想象的;甘于奉献,我们这些人可都是“自投罗网”,没人逼着你,都是自愿地来到这里。
   说着说着,敦煌女儿的记忆再次飞向了历史的深处,向我们谈起了她心中的前两任敦煌“掌门人”——常书鸿和段文杰。
  常书鸿被誉为“敦煌的保护神”。樊锦诗说,常书鸿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舍身饲虎”。这本是佛经里的故事,讲的是萨埵那太子天生慈悲,进山遇见饿得奄奄一息的八只老虎,为救虎命,不惜刺颈出血,跳下山崖。以身饲虎的故事,莫高窟壁画中有多处经变故事的呈现。1935年秋,常书鸿还是在法国学习油画的留学生,因在塞纳河畔旧书摊与一本《敦煌图录》的偶遇,得知祖国大漠西北竟然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于是,他毅然回国,在抗战烽火中,为敦煌奔走呼号。在满目荒痍中,开基创业,筹备成立并担任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终于将敦煌石窟正式归入国家的保护、管理之下。
 
上一页 共2页 第 1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