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永昌县以“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为核心目标,创新推行“1234”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7893户群众实现“安居梦”,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

建强责任链条 创新机制破难题
永昌县将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系统民生工程”,构建“主要领导总体负责、县级领导包抓推动、行业部门下沉指导、乡镇专班落实”的责任体系,创新推出“1234”工作机制。通过“村社摸排—乡镇审核—第三方支撑—部门认定”四级流程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实现“应搬尽搬”;制定集中与分散两类安置方案,实行闭环管理,确保各项任务高效落地。

分类精准安置 民生福祉暖人心
坚持“群众自愿、分类施策”原则,破解“故土难离”难题。分散安置聚焦“便捷高效”,梳理存量房源供群众选择,开设不动产登记专用窗口,保障搬迁户“进城上楼”后快速办证;集中安置突出“共建共享”,推行“房屋设计群众定、工程质量群众督”模式,建成38个功能完善的安置点,同步配套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等,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主干道全部硬覆盖、夜间照明无死角”。红山窑镇水泉子村安置点严格执行抗震标准,完善供排水管网;焦家庄镇马营口安置点212户农户告别“雨天漏水、出门踩泥”的旧生活,安置点入住率普遍超过80%。

产居生态融合 长效发展强根基
坚持土地复垦、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统筹推进,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按照“搬得出、复得好”原则,对搬迁后腾退的旧宅基地、废弃房屋及闲置土地集中整治,通过拆除危房、平整土地、土壤改良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与耕地补充,截至2025年底,累计完成土地复垦复绿7000余亩。安置点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便民服务中心集成政务办理、矛盾调解、文化活动等功能,实现生态改善与民生提升双丰收。

多元监督护航 民心工程重质量
建立工程质量、资金管理、风险排查等“五联动监督”机制,筑牢工程质量“防火墙”。资金保障方面,落实“国家补贴+市县贴息”政策,给予每户最高10万元补贴及5万元贴息贷款,通过“一补一降一免”措施,将建房成本控制在1700元/㎡以内,让群众“买得起、住得好”。严格的监督与惠民政策,让避险搬迁成为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
如今,永昌大地一个个设施完善的安置点拔地而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不仅让群众远离灾害威胁,更铺就了一条“安居富民、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闫庆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