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甘味”劳务品牌的出圈密码-新华网
首页> 正文

解码“甘味”劳务品牌的出圈密码

2025-11-21 08:50:28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直接带动140余万人稳定就业创业

  解码“甘味”劳务品牌的出圈密码

  11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举办。甘肃携“甘味”劳务品牌矩阵精彩亮相,既全方位展现了全省深化劳务协作、以品牌赋能就业的扎实成果,更凭借直接带动140余万甘肃籍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创业的硬核实力,让“甘味”品牌香飘邕城、享誉全国。

  政府搭台:让“土字号”品牌走出乡野成名片

  鸳鸯灵动、生肖鲜活、虎头憨萌……“庆阳香包绣女”刘兰芳带着满满一箱刺绣佳作亮相甘肃展馆,针尖上的匠心引得众人驻足。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凝结着绣女们的巧思,更承载着政府“小香包、大产业”的发展擘画。

  “从2002年首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始,政府一直为我们铺路搭桥。”刘兰芳感慨道,从无标准、无规格的零散制作,到走出去交流展示、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庆阳香包早已从日常用品蜕变为国家级非遗品牌,如今已带动2万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样借势成长的还有“敦煌文创师”品牌。“我们扎根丝绸之路文化沃土,以莫高窟壁画、彩塑艺术为底色,将飞天、九色鹿、三兔共耳等经典符号,转化为兼具艺术感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敦煌文创师”刘瑞玲谈及敦煌文化,眼中满是自豪。依托敦煌文博会的东风与文化研学热潮,品牌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超百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

  近年来,甘肃各级人社部门锚定地方优势资源、文化特色与产业禀赋,在劳务品牌的培育挖掘、迭代升级上精准发力,一大批源自生活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成功蜕变为地方劳务金名片、就业主力军。

  技能赋能:让“专业范”品牌站稳市场拓宽渠道

  “只需输入基础信息、完成一份问卷,再进行舌象、面部拍摄及模拟把脉后,身体状况就能精准呈现在屏幕上!”甘肃展区内,“金城护工”劳务品牌的中医AI问诊、智能调理设备前,体验者排起长队。“金城护工”张静介绍,这款智能康养设备的高效运转,背后是一支专业过硬的康养人才队伍在支撑。

  以“动态课程体系构建、前沿技能融入、市场需求匹配”三维驱动为核心,“金城护工”打造了“培训+认定+就业+跟踪”的全链条闭环机制。截至目前,品牌累计培训3.2万人次,就业率达78%,学员月均收入超8400元,真正实现了“结业即上岗、上岗即高薪”,为城乡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注入强劲动力。

  定向培训、精准就业的模式,让就业本身就成为事业的起点。在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敦煌文创师”品牌推行“以师带徒”模式,聚焦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开展专业培训,年均培育人才2万名。“学员结业后,有的加入我们团队深耕敦煌文创,有的返乡创业,将敦煌元素与家乡非遗融合,在传承文化中实现人生价值。”刘瑞玲表示,过硬的技能是劳务品牌抵御市场风浪的根基,更是带动就业的核心底气。

  文化铸魂:让“传承力”品牌生生不息火出圈

  裕固绣娘的精巧针法、华锐唐卡的绚丽色彩、洮州铜匠的匠心锻造、鸳鸯玉雕的温润质感……甘肃展区内,10个“甘味”劳务品牌集中亮相,浓郁的地域文化魅力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庆阳香包早已融入黄土高原人的人生轨迹,从出生、婚嫁到终老,都有它的身影。”刘兰芳说,“老一辈在油灯下刺绣的场景,是刻在年轻人骨子里的温暖记忆,这份传承自然而然、生生不息。”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者接过接力棒,以新生代的工匠精神,让庆阳香包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在“敦煌文创师”团队里,年轻力量的注入让千年文化“活”了起来。“年轻人擅长将敦煌元素与日常器物、服饰结合,让非遗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刘瑞玲说,当文化融入日常,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本报记者 陈梦圆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刘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