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11-19 17:44:17 来源: 永昌县融媒体中心

工业强基铸魂 转型赋能腾飞——永昌县“十四五”工业提质增效交出亮眼答卷

2025-11-19 17:44:17     来源: 永昌县融媒体中心
字体:
分享到:

  “十四五”期间,永昌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核心数据见证转型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的17.7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38.9亿元,年均增幅达16.9%;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0.7%提升至41.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8户;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超3倍,在省级工业园区排名跃升25个位次至第11位。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永昌县锚定“强工业”行动主线,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的坚定实践。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多链条协同、多业态融合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让工业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双升”加速转型,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在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领域,金川集团的强势引领让“地企融合”迸发出强劲动能。“十四五”初,永昌县有色冶金产业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如今,铜冶炼一期、40万吨铜电解等项目建成投产,年产高纯阴极铜达4.6万吨,形成从原料处理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产业链产值预计达127.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2倍,成为县域工业的“压舱石”。同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同步发力,海菲铜冶炼尾渣综合利用、金川集团危废综合处置等项目落地见效,让“工业废料”变“再生资源”,推动产业向绿色循环转型。

  精细化大化工产业实现从“零散布局”到“集群发展”的蜕变。“十四五”初期,永昌县化工企业规模小、布局散,产能不足500万吨;如今,联凯、景源等11个精细化大化工项目,氨碱源、心连心等14个化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链大化工产能飙升至1098万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77.45亿元,成功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配套同步升级,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统一供汽(气)全面覆盖,安全风险等级降至D级,为产业集群发展筑牢“硬支撑”。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从“起步探索”到“蓄势聚能”,成为工业增长的“新蓝海”。“十四五”初,永昌县新能源装机不足50万千瓦,新材料产业几乎空白;如今,总装机125万千瓦的8个光伏项目、2个汇集升压站建成并网,分布式光伏并网8.31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达184.66万千瓦,产业链产值稳步增长;莫高阳光、莫高聚和等项目投运,让生物降解新材料产能达4万吨,填补了县域全降解新材料产业空白,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业精深加工产业从“初级加工”向“高值转化”跨越,架起工农融合的“金桥梁”。“十四五”初,永昌县农产品多以鲜销、初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如今,以元生农牧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崛起,推动产业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升级。元生农牧科技公司从“十三五”末的单一养殖模式,发展为集奶绵羊繁育、养殖、乳制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建成元生中新奶绵羊产业研究院,成功培育元生爱特奶绵羊新品种并全国首发,开发出高端羊乳粉、羊奶酪等系列产品,带动全县50万头(只)牛羊加工能力提升,让“永昌肉羊”“永昌绵羊生乳”等产品附加值翻倍,推动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产值预计达41.2亿元,成为工农融合发展的典范。

  这期间,永昌县工业经济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园区平台的“承载力”与改革创新的“驱动力”。永昌工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一区三园”格局初步构建,智慧服务中心、中水利用等补短板项目投用,成为全国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全省二级化工园区;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一心四区三带”布局加速落地,有机农业创新发展试验中心研发出黄芪枸杞元气茶等拳头产品,推动工业与农业深度融合,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十四五”时期,永昌县以工业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实现了产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跃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工业根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永昌县将继续深耕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壮大产业链、激活创新链、完善供应链,让工业经济在“十五五”期间绽放更强劲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永昌实践注入不竭动力。(记者:宋一平)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