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康乐县科学规划“县城工贸、北部牛羊、南部旅游、川区菌菜、山区药材”的产业布局,将香菇产业作为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核心抓手。从2019年的零星试验种植,到如今的全链条布局,从本土培育的小众品类,到畅销全国、远销韩国的优质品牌,小香菇已然成长为年产值超2.5亿元的“黄金产业”,在康乐大地上铺就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康庄大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品质提升 科技带动:“小香菇”成就大产业
产业振兴,基地为根,科技为魂。初冬的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幅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画卷映入眼帘。现代化的菌棒生产车间、分拣烘干车间、冷链保鲜库依次排布,机器轰鸣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蓬勃的生产乐章。

作为康乐县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千枫祥菌业已形成集食用菌菌棒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成为县域特色产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甘肃千枫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负责人王光彬说:“目前,甘肃千枫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香菇菌棒能力达800万棒,年产出香菇4000吨以上,营业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同时,公司食用菌生产加工为附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年务工人数达600人,年发放工资800余万元,人均每月增收3000元,务工时间可达10个月,人均增收稳定在2万元以上,真正让香菇种植成为靓丽的‘康乐名片’和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试点先行 联农带农:小大棚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康乐县立足高原气候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富县”战略,构建起“企业+基地+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香菇产业从“零散试点”向“规模集群”跨越发展。

目前,香菇种植基地遍地开花,已建成胭脂镇1450亩核心种植基地、八松乡530亩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景古镇、虎关乡、上湾乡、鸣鹿乡等多个香菇种植基地,累计建成标准化大棚1570余座,形成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种植培育、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政策的有力支撑,让种植户的信心越来越足。二十铺村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段一林就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康乐县虎关乡二十铺村基地负责人段一林说:“前几年种了四五个棚,这几年奖补政策也到位,我信心也大,建了25个棚,全部上满菌棒是20万棒,现在卖了30到40万,使我信心大增,明年想再扩建二十几个棚,修建两个冷库,一个成品库,一个采菇的库。”
生态为基 政策护航:产业链发力拓市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康乐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特色产业,2005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成果转化中心建成,挂牌投入使用。先后引进精深加工企业2家,其中西北牛食品公司研发生产以“香菇酱”、“香菇牛肉酱”为主的系列产品;康源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香菇中提取多糖等产品,年产“香菇多糖”2000吨、产值2300万元,主要销往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外市场。依托兰州海关帮扶康乐县有利条件,10吨康乐香菇首次走出国门、远销韩国,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扩大了“康乐香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康乐县康源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质检科长徐广涛说:“我们公司的香菇浓缩液产品原材料以干香菇为主,经过自动化生产后出品浓缩提取物,既可为食品增鲜提味,又能用于医药、美容等方面。目前,每天能生产约3吨,产值可达约6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市场前景广阔。”

如今,康乐县香菇产业已形成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养菌种植、分拣烘干、精深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2025年,产业规模持续扩容,投放菌棒1000万棒,产量攀升至1.03万吨,产值达2.5亿元,五年间实现了产值翻倍、规模倍增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康乐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董玉鹏说:“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县香菇产业已基本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养菌种植、分拣烘干、精深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香菇全产业链。今年,县上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新建香菇生产棚408座,全县食用菌大棚数达到1973座,生产菌棒1000万棒,力争五年内把康乐打造成‘西北高原夏菇之乡’。”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康乐县为香菇产业绘制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按照规划,到2026年底,全县香菇种植菌棒将达到1500万棒,年产量突破1.5万吨,产值突破3亿元,真正把香菇产业做成富民的暖心产业、强县的支柱产业。(周伍斤 杜建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