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驱车行驶在景泰的沃野乡间,一片丰收景象扑面而来:一车车西红柿被运往全国各地、池塘里的鱼虾网网满、盐碱地里的辣椒长势喜人、玉米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农户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景泰的丰收远不止“粮满仓”,经过科学改良的盐碱地里,西红柿、辣椒、芹菜等作物长势喜人;充满“科技范”的高标准农田里小麦、玉米、葵花等粮油作物产量喜人;前几年,还是“稀罕物”的北斗导航、无人机喷防等各种智能化农机,这丰收,不仅展现了“科技兴农”的成果,更增强了景泰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信心。
在景泰县2.33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片区的实验田里,试种玉米测产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武玲玲正在记录测产结果,“这次测产后发现,不加微生物菌剂,亩产是800多斤,然后添加微生物菌剂之后,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她的话语铿锵有力,满是对收获的自豪。
很难想象,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盐碱化”重灾区。而像这样的盐碱化土地,景泰县有21万亩,如何唤醒这些沉睡土地?怎样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景泰县探索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学治理道路。
“以渔治碱”发展水产养殖。2016年起,景泰县按照“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方针,提出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治理盐碱地的具体治理模式,在五佛乡、芦阳镇等6个受盐碱危害较重的乡镇发展渔业。
改良土壤、修复地力。以水利工程排盐,在盐碱影响区建立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依据土壤盐碱化程度,通过“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模式,采取“工程+化学+生物+物理+农艺”等举措,实现盐碱地控盐消障,耕层结构增碳扩容,增加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唤醒沉睡土地,从而结出更加丰满的“硕果”。目前,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万多亩,已发展水产养殖户27家,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经过改良的盐碱地今年也迎来了首次收获,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成为景泰的“大粮仓”。
在寺滩乡的高标准农田里沉甸甸的葵花盘将枝干压弯了腰,村民们穿行其中,挥舞着手中的镰刀,熟练地进行采收;在喜泉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金黄的玉米被源源不断地卷入机身,不一会就装满了车斗;在上沙沃镇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垄垄皮色鲜艳、肉色红润的红薯破土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田间地头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丰”景无限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景泰县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科学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干旱风险。从2019年起,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32.3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5%,惠及农户2.8万户,为全县粮食稳产高产提供重要支撑。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高效化、智能化的农业科技实现了“双向奔赴”。而今,在景泰,高标准农田建设往往都和节水灌溉设施一体化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这片广袤田野间大显身手,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满满的“科技范”,筑牢了今年景泰丰收的基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集约化、精细化、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成为高标准农田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景泰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少农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后,还可以在配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就业,获取多重收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王钰琴 卢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