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水育珍品,红牛体貌自不凡。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传统农区的沃土,孕育出了被誉为“黄土高原红宝石”的平凉红牛。
它们体格魁梧雄健,结构匀称紧凑,一身枣红的毛色光泽油亮如缎,尽显品种的优良。这强壮的躯体既是崆峒山水赋予的生机,也是崆峒区大寨乡这个“牛”乡镇产业振兴路上最靓丽的风景。
翻开尘封的档案,1957年一份名为《大寨乡召开全乡“赛牛大会”单行材料》的文件成为全面发展牛产业最有力的背书。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沉淀,让养牛技艺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这片蕴含丰富水资源和广袤植被的养殖沃土。
秋日湛蓝的天空下,枣红的平凉红牛体型健硕,毛色发亮,正悠闲地来回踱步,与远山近舍共同构成一幅和谐丰饶的田园画卷。
走进大寨乡白土村的平凉红牛产业链畜牧产业园,风格迥异的景色令人目不暇接,不仅具有“牛”元素的农耕部落游园,更有充满老物件、历史年代感十足的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南侧的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与北侧的现代化养殖小区相对而立,绿色、生态、科技的特点在此刻变得具象。
据了解,大寨乡依托崆峒区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契机,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等方式,分六年建设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园,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废弃窑洞生态养殖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500头红牛养殖小区、平凉红牛营养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全乡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18个,发展养殖户1811户,牛饲养量达4万头以上,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饲草种植—饲草料加工配送—红牛养殖—活畜交易为一体的循环发展产业链条已全面形成,牛产业已成为全乡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畜牧历史的养牛大乡,养殖增收、红牛致富的思想已深深扎根在老百姓心中。截至目前,仅畜牧产业园牛存栏已达2000头以上,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5万元,带动周边430户群众年增收469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养殖规模,努力为全区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节点。”大寨乡党委书记杨文兴表示。
向远处望去,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现代化养殖棚、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红牛、一个个古朴生态的养殖窑洞与来往穿梭的机械、欢声笑语的村民,共同擘画出了一幅令人喜悦的产业振兴新图景。(李敬瑞 张煜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