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中,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聚集,不少农村学生纷纷选择进城求学,众多乡村学校因此面临生源流失的困境。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金川区双湾中学,作为一所承载着乡土育人使命的农村学校,曾培育出一代代扎根乡土、奔赴远方的学子,近些年也未能避开这一挑战。
如今,这所乡村学校的转机悄然到来。随着中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金昌市整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地见效,双湾中学重新吸引了家长与学生的目光。目前在校的184名学生中,四分之一来自市区,不少曾进城就读的学生主动回流。这份“逆袭”的背后,是校园里看得见的成长蜕变,更是摸得着的安心保障。

体育育人
让运动成为成长的底色
早晨7:10,学生们便在老师带领下晨跑,唤醒活力。上午大课间,体育教师柴婷在排球场上指导校队训练,队员们跳跃、拦网、扣杀一气呵成,这支曾斩获全区联赛冠军、代表金昌市征战省运会的队伍,是学校体育育人的亮眼成果。而周边场地里,其他学生也在分组练习垫球、传球,作为特色项目的排球教学已实现全员覆盖,校园里随处可见切磋球技的身影。
除了晨跑,夕跑也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再加上下午4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校的184名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均达3个小时。“在市区上了半学期,我还是选了双湾中学,学校的活动时间挺多的,感觉校园生活很充实,学习压力也小,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玩耍、轻轻松松学习。”九年级学生龚子胜笑着说。
扎实的体育训练结出了硕果。期中、期末考试中,全校学生3公里集体长跑全部合格,班级最佳纪录定格在14分25秒;去年中考,该校体育成绩位居全区第一。“如今,体育早已成为培育意志、塑造人格的载体,更是化解矛盾的‘良方’。”体育老师柴婷感慨道。集体运动中,同学间的小摩擦渐渐消融,团队协作让心贴得更近,校园欺凌和违纪行为大幅减少,氛围变得单纯又快乐。
思政铸魂
让“乡土味儿”滋养家国情怀
清晨7时30分,双湾中学九年级(2)班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开展5分钟思政教育课。这段以“读法律+以案说法”为主题的课堂,让枯燥条文变得鲜活生动。这是双湾中学将晨读打造成的思政“黄金五分钟”,围绕“悟原理”“科技之光”“强国之路”“安全课堂”等五个主题循环推进,老师备好课件,学生轮流当“主持人”讲解。如今,132个精心开发的课件已形成完整体系,全面落实甘肃省135法治教学计划,真正让思政教育融入日常。
针对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质朴却带些“野气”的特点,校长亲自组织《论语》晨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经典名句,在反复诵读与讲解中,为学生们播下仁爱种子。“现在晚自习后回宿舍,没人打闹闲聊了,大家都捧着书读,睡前读书成了习惯。”生活老师王艳玲的观察,藏着学生们的悄然改变。
摒弃“照本宣科”,学校深挖地域资源,构建“课堂+乡土+实践”的思政体系。丰收时节,学生们亲手采摘辣椒,在田间地头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重阳节,走进养老院为老人送去温暖。这种充满“乡土味儿”的思政教育,让学生从身边事、家乡情中感悟家国大义,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同频共振。

法治护航
“刚柔并济”筑牢成长屏障
走进双湾中学,除了书声琅琅,还有一股“安全感”在校园流动,这是学校为学生筑起的“思想防护网”,既有法治教育的严谨守护,也有心理健康关怀的温柔托举。
为了让法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每到开学季,由4位专业人士组成的法治副校长队伍,就会与学校一起,结合学生特点打磨法治教育计划。每年一次的法治教育基地研学中,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区触摸法律故事,在互动问答中解开困惑。最受欢迎的当属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穿上法袍、拿起卷宗,扮演法官与律师,在角色代入中学会用理性化解矛盾、靠法律保护自己,抽象的法条变成了看得见的“护身符”。
“每周一升国旗时,全校师生一起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们雷打不动的仪式。”校长王延文的话里藏着教育的巧思,“对青少年来说,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通过诵读让文字‘活’起来,宪法精神才能悄悄在他们心里扎根。”
守护思想的同时,学校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语文老师用写周记的方式为学生搭建“秘密花园”,“和妈妈吵架了,不想回家”“跟好朋友闹别扭,不知道怎么和好”……翻开学生们的周记,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们的烦恼与困惑。老师们认真批阅每一篇周记,用心回复,发现问题就第一时间谈心化解。
“有次我在课堂上发火,后来在周记里看到学生写‘老师,我们知道您为我们好,您别生气,要开心工作’。”语文老师孙东升想起这事仍很感动,“原来用心陪伴时,我们也在被孩子们温暖,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所有付出都值得。”
双湾中学用“刚柔并济”的方式,为农村寄宿生织就了一道坚实的成长屏障。近年来,学校未发生过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学生们的法治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在这里,每一个少年都在规则的守护与情感的滋养中,向阳生长。

破局重生
从生源外流到城乡学子回流的逆转
“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招生,家长总觉得市区学校好,进城读书成为当时的普遍选择。”王校长的话语里藏着过往的焦虑。”而如今,近三年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从市区回流,市区生源占比从不足一成提升至25%。
“双湾中学的寄宿制解决了我的难题。”家住市区的家长汤群英说出了选择的理由,“老师能跟进学习辅导,还教孩子规划时间,现在孩子越来越自律懂事。”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学得好”办学理念的落地,更是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的生动注脚。
在记者看来,双湾中学的转变绝非偶然。近年来,金川区委区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升级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新建的风雨操场让学生告别了“雨天一身泥”的体育课。更关键的是,学校与金昌市第五中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同步、教师互助,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这种“硬件提质+软件赋能”的组合拳,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的资源壁垒。
从“招生焦虑”到“生源回流”,双湾中学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发展生机,更给众多乡村学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基层实践正在不断消解教育的城乡差距,让教育的光芒平等照亮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孩子,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来自基层的坚实力量。(记者:宋金凤 李玮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