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铺金、村落焕新,平整的通村路串联起产业基地,文明新风浸润着农家院落,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画卷在会宁大地上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会宁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路径,创新“党建+”模式。今年以来,在草滩镇、新庄镇等乡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及衍生模式,将党组织优势、合作社经济优势与农户能动性结合,破解土地撂荒、产业分散、集体薄弱等难题,激活了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在草滩镇断岘村,村党支部通过流转村民闲散土地并结合撂荒地整治,规模化发展丹参、马铃薯、荞麦等多元化特色种植产业。据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桢介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今年集中种植了丹参100多亩、洋芋200亩、荞麦100亩,长势喜人,形成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新庄镇泉坪村,党支部探索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确保群众“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武志学表示,该模式已流转撂荒地1800亩,种植中药材400亩、小杂粮400余亩、荞麦1000亩,农户除了保底收入,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党支部+”模式不仅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更重构了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在草滩镇断岘村,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为产业起步增添了底气。何桢算了一笔账:“我们前期种植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压了滴灌带,地膜和籽种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新模式让村民实现了“租金+薪金”的双重收益。
新庄镇泉坪村面对同样的难题,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武志学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确保了群众‘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集体壮大与群众受益的双赢及“保底收益+分红+务工收入”的模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村民赵玉玲乐呵呵说:“在合作社干活既轻松又能照顾家庭,一个月最少能挣两千元钱。”
会宁县的实践并未止步于单一模式。各地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基础上,正不断丰富和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尝试“村集体经济+企业”“村集体经济+龙头项目”等合作形式,旨在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新庄镇泉坪村则计划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深化小杂粮产业链,同时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提升机械化水平,让“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惠及更多群众。
从草滩镇到新庄镇,从断岘村到泉坪村,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因为强有力的党组织和不断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金田地”。(记者 展嘉楠 通讯员 牛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