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康乐县五户乡立足资源禀赋,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进优质药材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并配套建设加工分拣点,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在家门口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10月28日,在康乐县五户乡朱家村,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80余名当地群众正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间,将刚采收的中药材按照大小、品相、等级仔细分拣、装袋、去杂、分级,最终成为药材市场上的“香饽饽”。
康乐县五户乡副乡长张丽琼说:“今年五户乡种植中药材总面积9552.9亩,主要种植柴胡、当归、羌活、党参、黄芪、冬花等。中药材育苗奖补申报104户,351.52亩,已全部完成验收,奖补资金71万元。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300多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产业链条,让更多群众不仅种得好,而且要卖得好,效益好。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双赢。”
正在分拣黄芪的韩在英,每天来分拣现场分拣药材,一天能挣150到200元。据了解,此次参与分拣的80余人中,既有返乡劳动力,也有留守妇女和中老年村民,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以上。

“我分拣药材已经三天了,我们手快点得每天能挣200多元,现在五户有了中药材产业,像我们这些年龄大的妇女们到这挣钱来也方便。”务工群众韩在英高兴的说。
眼下正值中药材采收旺季,为确保鲜货及时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种植大户积极组织周边村民参与药材分拣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康乐县五户乡打门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常文科说:“我们在青海种了200亩当归,在康乐种了十几亩黄芪,一年下来效益挺好的,带动周边群众拔草、打药、分拣药材,就发放人工工资60多万,带动周边群众七八十人就业。”
如今,在五户乡,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而忙碌的分拣场景,正是乡村振兴路上群众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真实缩影。(杜建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