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绩实效书写为民爱民担当答卷——甘南州“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新华网
首页> 正文

以实绩实效书写为民爱民担当答卷——甘南州“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10-28 09:54:48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以实绩实效书写为民爱民担当答卷——甘南州“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甘南州民政局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排查工作的舟曲县坪定镇。

  合作市敬老院开展“欢乐猜灯谜 喜庆过元宵”活动。

  迭部县民政局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发放衣物、煤炭等生活必需品。

  甘南州民政局组织州儿童福利院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赴北京、天津开展研学活动。

  在合作市羚城公园举办“爱满鹊桥·缘定七夕”集体婚礼和集体颁证仪式。

  夏河县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敬老院喜庆中秋佳节。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家里的卫生间装了扶手,洗澡再也不怕摔了!”家住临潭县的独居老人王奶奶,抚摸着家中崭新的适老化改造设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甘南州千千万万百姓的心声,也成为甘南州民政局“十四五”时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的生动缩影。

  5年来,全州民政系统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广袤的甘南大地上,用真情和汗水描绘出一幅温暖厚重的民生画卷。

  兜底保障更精准

  织密民生安全网

  “以前总担心收入不稳定,现在有了低保兜底,心里踏实多了。”合作市低保户才让卓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州困难群众的共同心声。

  “十四五”期间,甘南州民政系统始终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机制创新,不断织密扎牢民生兜底安全网,让每一份保障都精准落在群众急需处。

  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连续多年上调。合作市城市低保标准从2021年人均8712元提升至2025年10812元,增幅达24.1%;卓尼、迭部、碌曲3县从7884元分别提升至9552元、9240元和10560元,临潭等其余4县从7884元提升至8520元。农村低保一、二类标准从4992元、4740元提高到5580元、5304元,三、四类标准从1008元、696元提高到1068元、744元。城乡特困供养标准按不低于城乡低保标准1.3倍同步上调。5年间,累计保障26.69万人次,发放资金10.59亿元。

  服务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持续落实单人户保、低保渐退、财产豁免、刚性支出和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措施。全州将6.41万低收入人口纳入预警监测范围。5年间,累计发出预警信息2万余条,开展申请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32.99万户69.23万人次,预警10.18万户24.43万人次。

  甘南州民政局全面落实扩围增效精准救助政策。5年间,全州累计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6.48万人,保障面由2020年的7.04%提升到7.25%,实现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有效防止了返贫。

  在特困供养方面,甘南州民政局出台《甘南州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结合实际,适度放宽了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村(社区)人员认定年龄从60周岁下调至55周岁,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5年间,累计为特困供养人员开展“四个一”服务38.28万人次,支出服务资金3593.6万元,发放生活必需品7019.17万元,切实提升了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

  此外,甘南州民政局还开通州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全面落实急难发生地救助、“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急难救助机制。5年间,全州累计救助临时困难群众15.08万人次,发放资金2.38亿元,为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撑起“应急伞”。

  养老服务更暖心

  托起幸福“夕阳红”

  走进甘南州民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读书,厨房里飘出饭菜香。这是甘南州推进养老服务提质扩容的一大举措。

  “十四五”期间,甘南州聚焦“老有所养”,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增效。“十四五”期间,甘南州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5093万元,新建成敬老院(养护院)3个。制定《甘南州特困供养机构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累计下拨中央、省级和州本级福彩公益金2622万元,用于各县市养老机构提升改造、运营补贴。全面推进省列民生实事项目,省州县三级累计投入4580万元,新建成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2个、村级互助幸福院59个。

  甘南州连续多年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纳入州级民生实事,累计投入资金324.9万元,完成182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改造,安装扶手、防滑垫、紧急呼叫器等设施,让老人在家中享受安全便利。老年助餐服务从试点走向普及。投入补贴资金65万元在合作、舟曲等县市建成助餐点35个,累计服务约18万人次,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5年间,累计为2.58万人次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787.8万元,为1.25万人次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两项补贴853.44万元,为经济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10.87万人次、825.43万元,切实保障了特殊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累计为1009户老年人家庭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资金700万元。

  儿童福利更坚实

  守护成长“朝阳路”

  “有了助学补贴,我就能安心读完大学了!”舟曲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莉拿着“福彩圆梦·助学工程”资助金,眼中充满希望。这个曾经因家庭变故而濒临辍学的女孩,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重拾梦想,如今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5年来,甘南州始终把儿童权益放在首位,为孤儿、困境儿童等群体筑起全方位保护屏障。

  精准排查实现“应保尽保”。累计走访排查儿童10.81万户次、16.69万人次,新增孤儿2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12人,真正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集中养育孤儿标准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560元提高到1670元,分散养育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28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年累计为781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6018.91万元,切实改善困境儿童的生活水平。

  困境儿童医疗救助帮扶方面,甘南州民政系统累计筛查救治资助困境儿童中的先心病儿童33名。联合团州委筹资16万元为全州1820名留守(困境)儿童购买了健康宝贝扶贫兜底保险。通过“福彩圆梦”系列项目累计资助大中专院校成年孤儿(含高中)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5人次,发放助学金467.42万元,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甘南州民政系统还广泛开展农牧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活动。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381场次,受益儿童及监护人4.95万人次,687个村累计宣讲覆盖率达100%。依法规范收养登记办理程序,落实收养评估制度,办理收养登记46例。筑牢基层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防线,全州配备儿童督导员99人、儿童主任687人,建成州、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7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99个,形成“州级统筹、县级落实、乡镇服务”的三级网络。甘南州民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养育64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占全州总量的11.73%。因在儿童福利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甘南州民政局被省人社厅和省妇联表彰为“全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

  基层治理更高效

  激活社区新动能

  “以前办证明要跑好几趟,现在在村委会就能办。”卓尼县石达滩村村民扎西在村委会顺利拿到户口准迁证明后,言语间满是对基层服务效能提升的认可。

  “十四五”期间,甘南州锚定城乡社区治理基点,紧扣多民族聚居地域特色,以“服务群众、提升效能”为核心,通过制度完善、队伍建强、模式创新等举措,全方位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持续跃升,让治理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制发《甘南州“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会同组织部门出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持续强化村(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全州662个村委会、32个社区建立健全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群众性自治组织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村(居)民自治机制。会同组织部门高质量完成村(居)委会及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现了“四个100%”目标,89.5%的村(社区)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新一届“两委”班子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37.5%,基层治理队伍活力显著增强。持续强化城乡社区“德治”建设。全州662个村委会和32个社区全部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卓尼县博峪村村规民约入选《甘肃省优秀村规民约汇编》。深入推进村(居)民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建设。舟曲县3个村列入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创建和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区试点,曲告纳镇瓜欧村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实践,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40名,评选出州级村规民约先进村24个、省级村规民约先进村6个。卓尼县1名社区工作者被评为甘肃省第一届“最美社区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新模式。争取落实资金850万元,在合作、舟曲、玛曲3县市的4个社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项目,打造了44个“五无新甘南”共治共享绿色示范点。

  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深入开展社会组织领域“两个覆盖”攻坚行动,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63个,覆盖社会组织201个,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82人,覆盖社会组织377个,党的工作覆盖率达100%。新登记成立社会组织176个,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676个,培育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235个。动员州内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和结对关爱等工作,开展帮扶项目104个,帮扶物资累计金额达2472.56万元,受益群众6.81万人次。深化社会组织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对接天津市30个社会组织在甘南州开展了35个项目,落实帮扶资金物资约1315万元。动员引导全州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20场,社会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404人。

  同时,建立运营州级社会组织“双孵化”中心,累计孵化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0个,党组织2个。县市民政部门联合社区设立孵化中心8个,依托乡镇社工站设立孵化中心21个,累计孵化社区社会组织235个。社工与区划服务方面,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65个,培育持证社工113名,开展志愿服务超10万人次;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完成7县1市《地名志》核稿,清理不规范地名120条,设置标准二维码门楼牌16.54万个,补充完善国家地名信息库词条8193条,规范藏语地名标注,让区划服务更贴合地域文化和群众需求。

  专项服务更便民

  办好民生身边事

  近期,河北户籍的于先生和山东户籍的杨女士来合作市工作生活。通过预约,他们在合作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只用5分钟便完成了结婚登记,成为“全国通办”新政在合作市落地后首对享受新政策的跨省新人。

  从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到殡葬服务惠民化,从残疾人补贴精准发放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救助,5年来,甘南州民政系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便民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

  婚姻登记服务持续升级。婚姻登记办理打破地域办理限制,从传统的户籍所在地办理逐步拓展至“州内通办”“全省通办”“全国通办”,全面实现“预约办理”“最多跑一次”和“全国通办”。5年来,累计办理结婚登记2.62万对,补发结婚证1.4万本,开展婚姻家庭辅导4429次,有效促进了婚姻家庭和谐。全面完成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补录工作,实现10.86万条现存婚姻历史档案电子化。殡葬改革稳步推进,优化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划分,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6365万元、省级福彩公益金1767万元,新建成卓尼、夏河、迭部、玛曲4个县级殡仪馆,正在建设碌曲、临潭2个县级殡仪馆,实现了殡仪馆县级全覆盖。争取中央和省级福彩公益金450万元,完成30个便民火葬点修缮项目。残疾人福利精准落实,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两项补贴”标准提高10元,达到每人每月130元。5年间,累计为1.8万名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发放补贴1.3亿元。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累计为全州抗疫募捐资金107.4万元、物资39.42万元。为舟曲、迭部泥石流灾害募捐300万元。为积石山县、定日县地震募捐抗震救灾资金18.36万元、物资115.2万元。接收“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进甘南暨民企甘南行”活动公益捐赠资金1000万元、物资1500万元,协调天津市慈善协会和甘肃省慈善总会实施“津陇慈善情·助力乡村振兴”系列项目,争取落实慈善资金565万元,建成“老年活动站”“电子阅览室”“关爱儿童之家”39个。募集其他社会捐赠334.89万元;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不断规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26亿元。

  同时,投资1800万元建成甘南州精神卫生福利院,填补了甘南州精神卫生福利基础设施的空白。新建成社区精康服务机构(站点)5个,为6630人次提供专业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盛夏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5年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75人次,投入救助资金102.77万元,通过护送返乡、医疗救助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临时困难。

  服务举措更务实

  书写民生新答卷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为民初心,始终如磐。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扬帆起航的交汇点,甘南州民政局将始终怀揣为民爱民的滚烫初心,紧扣“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南”目标,立足高原地区的地理特质、多民族聚居的人文特色,以更加务实的服务举措,让民生福祉浸润千家万户,书写新时代民政工作的“甘南答卷”。

  夯实兜底保障。健全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结合辖区群众收入结构和消费支出特点,动态调整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扩大临时救助覆盖面;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全面纳入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类别,及时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有效实施救助帮扶。针对特困群体,完善特困供养政策,探索“牧户互助+机构托养”相结合的特困供养模式,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

  升级养老服务。加大养老服务投入,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农房,力争再多改造建设一批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在偏远村落试点“流动助餐车”;健全完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设施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强化照护支持,解决好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急难愁盼问题。深化医养结合。联合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养服务,让辖区老人享受更暖心的养老保障。

  深化儿童关爱。针对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点,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关爱网络,加强儿童督导员、主任业务能力培训;扩大“福彩圆梦”助学覆盖面,重点帮扶农村困难学生;联合教育、卫健部门开展农村儿童健康筛查,守护儿童成长。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医疗、康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鼓励支持在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成立社会组织,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村规民约进一步融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内容;规范行政区划管理。加强基层行政区划设置统筹规划,保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有序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加强优秀地名文化传承保护,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维护地区和谐稳定。

  优化便民服务。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推进正在进行的2个县级殡仪馆建设,配套建设民族特色殡葬服务设施;扩大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集中供养和照护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婚俗改革,拓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范围,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差异化救助策略,确保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继续深入开展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慈善工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慈善力量与困难群众需求对接,重点开展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项目。(蔡文正 肖永)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