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瓜州县沙河回族乡田源牧歌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热闹景象。一排排标准化圈舍整齐排列,如同守卫田野的方阵,圈舍内的肉牛个个膘肥体壮,皮毛油亮,透着十足的精气神。理事长丁程正带领工人们穿梭在场地间,有条不紊地筹备青贮饲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容里藏着对好日子的期盼。
“合作社成立这四年,可是实实在在地干出了一番成绩!”丁程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如今,合作社已建成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场,每年能出栏肉牛600多头、肉羊1000多只,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块磁石,吸引周边100多户农民抱团发展养殖,让大家从“单打独斗”变成了“携手闯市场”。去年一年,合作社就收购了400吨青贮玉米,带动农户种植150亩饲草玉米,还将原本无用的秸秆加工成1万多包饲料,让“废秸秆”摇身一变,成了滋养牛羊的“养畜宝”,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为农户增加了收入。
这些蓬勃发展的养殖合作社,只是沙河回族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种植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样大放异彩。走进国家级示范社——瓜州县源农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八道色选机高速运转,一颗颗红彤彤的枸杞在传送带上跳跃,经过色选、烘干等工序后,贴上“杞岭”商标,便搭乘物流运输车,奔向全国各地的市场。
“我们合作社现有社员136户,不仅打造了3120亩枸杞种植基地,还带动全乡502户农户种植枸杞6500余亩。”合作社负责人常文杰介绍道,话语间满是底气。如今,合作社每天能加工枸杞30吨,全年加工销售量达1500余吨,销售额超过5200万元。眼下,他们正朝着打造“甘味”品牌的目标奋力迈进,通过标准化种植、绿色化防控、无害化加工,让“瓜州枸杞”的名气越来越响,让优质枸杞走出甘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茁壮成长,不仅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更让农户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源农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会为50余名外来收购商代加工枸杞,进一步延伸了枸杞产业的价值链条,让更多人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田源牧歌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常顺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还为100户入股农户每户分红650元,稳稳地托住了农民的“钱袋子”,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牛羊满圈的养殖场到硕果累累的枸杞园,从专注生产的初级阶段到涵盖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发展,从农户的“单打独斗”到产业的“融合发展”,沙河回族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以灵活的机制、多元的模式,将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圈舍的每个角落,把产业增值的收益牢牢留在农村,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产业发展的成果。
“这些合作社不只是在技术、服务上实现了突破,更关键的是通过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盈余返还等方式,和农户建立起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浪潮的重要力量。”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副乡长陈伟说。
如今的沙河回族乡,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四射,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扛起了重任。多元主体共同成长、多种模式深度融合,正让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缓缓铺展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新画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魏鸿娇 葛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