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景泰县五佛乡盐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一片丰收图景——连片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颗粒饱满、沉甸甸地压弯稻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稻香。农机手驾驶收割机穿梭田间,割稻、脱粒、碎秸还田一气呵成,满载稻谷的车辆驶向晒场——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丰收田”,曾因土壤盐碱化撂荒多年,无人问津。
景泰县五佛乡临黄河而居,虽坐拥水资源优势,却受部分耕地地势低洼、盐碱化严重困扰,不少土地逐渐沦为撂荒地。为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当地以“合作社+”模式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盐碱地治理与乡村增收双赢的新路子。
“我身后这片土地原来是一片撂荒地,地势低、排碱渠不通,水排不出去,根本种不了庄稼。”站在稻田边,景泰县五佛乡强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朝来指着眼前的丰收景象介绍,合作社成立后,牵头修建了排碱渠,打通了盐碱地改良关键一环,随后从东北引进五常系列水稻品种,在平整改造好的100多亩盐碱地上试种。经过几年培育,如今水稻亩产稳定在1000斤左右,昔日“不毛之地”终于种出了优质稻。
“合作社+”的力量不止于土地改良。当地通过合作社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将碎片化的撂荒盐碱地统一流转,整合为适合现代农业耕作的大块农田,规模化种植玉米、水稻、朝天椒等作物。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散户无力改良盐碱地的难题,更让土地“活”了起来,实现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农户能拿到稳定租金;合作社发展产业,企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盈利;村民就近在基地务工,获得务工收入。
“目前,我们已累计流转土地500余亩,每年给农户发放租金2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务工50余人,每年发放务工费50余万元。”王朝来说。
“自从合作社开起来,我们打工方便多了。在辣椒地打药、除草,去稻地管护,每天能挣100元左右,家里农活、务工两头不耽误。”景泰县五佛乡泰和村村民安方莲笑着说,合作社带来的务工机会,让她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从盐碱撂荒地到丰产“金土地”,五佛乡以“合作社+”为纽带,蹚出了“土地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如今,黄河岸边的田野上,稻浪翻滚、椒果红艳,丰收的故事仍在续写,致富的希望正随着金色稻浪不断向远方延伸。(记者 乔丽霞 通讯员 卢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