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匠心筑梦 技耀未来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甘肃代表团获奖选手速写
随着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圆满落幕,甘肃代表团捷报频传:斩获3枚铜牌、20个优胜奖,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和优胜奖数量的新高,取得我省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获奖选手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稳定的现场发挥,在各自项目中脱颖而出,展现了我省青年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和良好风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选手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是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更是我省近年来持续推进“技能甘肃”建设、大力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体现。
陈跃:从“电路小白”到技术能手
“能代表甘肃站上领奖台,我倍感光荣!”大赛落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学生陈跃手握铜牌,难掩激动之情。得知自己获奖的第一时间,他便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分享喜悦——这枚奖牌,是他近一年的拼搏成果,更是学校与教练团队并肩作战的见证。
“一开始看着电路图就头疼,连基本接线都不会。”陈跃告诉记者,教练团队耐心指导,从基础原理讲起,陪他一笔一画绘制电路图、辨识线路走向,手把手带他反复实操接线与设备调试。转机出现在一次集训中,“当时突然就开窍了,我独立完成了线路改造。”回忆起那一刻,陈跃仍难掩兴奋。
备赛期间,学校成为陈跃最坚实的后盾。作为第46、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为他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平台和科学的训练体系。
“随着比赛临近,训练强度不断升级:最初是每天早8点到晚9点半;赛前20天冲刺阶段,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练到凌晨。”陈跃说。正是因为备赛期间无数次模拟训练的积累,才有了比赛时的沉着,也最终获得了奖牌。
彭传伟:四年磨一剑终圆梦
在此次大赛中,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学生彭传伟获得建筑金属构造赛项铜牌。
回顾备赛历程,彭传伟的逐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他曾因发挥失常仅获优胜奖,但他没有气馁……此后两年,他在学校刻苦训练,并在教练带领下奔赴多地参加培训,与全国各地高手切磋交流。
建筑金属构造赛项全程约12小时,分为3个模块,对体力与专注力都是极大考验。比赛初期,彭传伟便遭遇“水土不服”,不仅感冒发烧,还在第一模块出现失误。面对开局不利,彭传伟迅速调整状态,在第二、第三模块稳扎稳打,凭借扎实技术逐步追回分数,最终实现反超。
“比赛中最关键、最难的‘活动模块’,要求选手精准操控器械,将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彭传伟说,即便在日常训练中,他也需反复调试才能达标。而此次赛场上,他竟实现了0.05毫米的超高精度,几乎无需调整即满足标准。从初次参赛的遗憾到如今站上领奖台,彭传伟不仅收获了荣誉,更在挫折中学会了沉稳,在坚持中锤炼了意志。“这份成长,远比奖牌更珍贵!”彭传伟说。
杨晗:巾帼匠心绽芳华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教师杨晗,在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赛项中斩获铜牌,并荣获“西部技能之星”称号。
“非常荣幸代表甘肃代表团上台领奖。”走出赛场,杨晗激动地说,“这次大赛,不仅是对我技能水平的检验,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成长经历。”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赛项,要求选手既掌握车辆基础知识,又熟悉智能网联技术与车路协同系统,全面考察其在智能交通场景下的技术整合能力。
比赛中,智能路侧融合装置的装调运维模块是杨晗面临的难点——该环节需安装带有感知设备的红绿灯灯牌,灯牌重量较大,而拧螺丝、搬运重物是她的弱项。
为攻克难题,备赛期间她加强体能训练,弥补力量短板;同时反复练习灯牌拆装,一次次将沉重的灯牌抱上、取下,通过不断实操提升熟练度。
比赛过程中,杨晗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沉稳的发挥,顺利完成了全部流程。
“我将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持续钻研新技术、提升新技能,力求精进,努力将所学所悟应用于专业建设,为甘肃技能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杨晗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