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苹果“升级记”-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平凉市崆峒区:苹果“升级记”

2025-10-13 09:17:44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苹果“升级记”

  秋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黄土高原,平凉市崆峒区的万亩果园渐渐苏醒。红艳艳的苹果缀满枝头,空气里飘荡着清甜的果香。果农们穿行在果林间,欢声笑语在果园里回荡。

  科技赋能 小苹果的“智慧之旅”

  在甘肃吉美果业的现代化车间里,一条崭新的自动化分选线正在试运行,一颗颗红苹果在传送带上欢快跳跃。

  “这套国内先进的绿萌分选系统,能同时检测苹果的大小、色泽、糖度甚至内部瑕疵。”副总经理陈卫卫语气中透着自豪,“就像给每颗苹果做全面体检,实现优质优价。”

  隔壁的万吨冷链仓储库更是令人惊叹。采用德国比泽尔全变频制冷系统,这里仿佛给苹果建起了“休眠舱”。

  “以前果农最愁集中上市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有了这个冷库,我们可以避开上市高峰期,实现错峰销售,提高果农收益。”陈卫卫说,这个投资2700万元的基地,不仅让苹果身价倍增,更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引擎。

  崆峒区林草局工程师魏小军介绍,该公司基地的核心使命,是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前一公里”,通过构建覆盖“采、装、运、存、销”全环节的现代化服务体系,为农户开启直通市场的“绿色通道”。

  此外,基地还提供金融、购销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吸引八方客商,稳固产业链,让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

  抱团发展 合作共赢的“金钥匙”

  在位于四十里铺镇的绿源堡合作社果园里,一道道防雹网在阳光下闪烁,为累累硕果撑起了保护伞。埋设在地下的水肥一体化管道精准将养分输送到每棵果树根部,现代化的管理让这片土地焕发着科技种田的勃勃生机。

  “我们合作社就像个大家庭,既管技术指导,又包市场销售,让社员们可以心无旁骛地种好苹果。”合作社负责人高兴良道出了合作经营的秘诀。

  “我家10亩地全入了社,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元。”“这防雹网让人安心,再不怕老天爷变脸了。”果农们纷纷说道。

  在索罗乡胡洼村,种植能手张建红的果园成了名副其实的“田间课堂”。他一边利落地修剪果枝,一边向围观的村民传授经验。

  “这矮化密植技术,好比让苹果住上了楼房,不占地方还高产优质。”这位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5000斤,每斤卖到4.4元,一亩地稳稳收入两万余元。我这园子常年雇着8个乡亲,忙起来还得再请20多人,都是本村人,大家一起挣钱!”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这把合作共赢的“金钥匙”,正为果农开启一扇增收致富的大门。

  品牌引领 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走进索罗乡东白村种植大户张雄的24亩矮化果园,30个驱鸟器迎风转动,守护着即将成熟的果实。

  “这些‘哨兵’可管用了,鸟儿再不敢来偷吃。”张雄满意地说,“现在亩产能有五六千斤,效益很不错。”

  崆峒区在布局上以“静宁苹果”为产业基石,协同发展特色干果及其他应季鲜果,着力打造川区优质鲜食时令鲜果生产区、塬区鲜食苹果生产区及干果生产适生区,全力构建多元互补的优质果品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当地已培育3家链主企业,打造“崆峒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富美怡”“国丰农业”“香莲塬”等8个单品品牌。

  从标准化种植到智能化分选,从冷链仓储到品牌营销,如今的崆峒区,小苹果完成了从“农产品”到“商品”的华丽转身。

  截至目前,全区果树经济林面积达10.5万亩。一颗颗红苹果,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郭佳玥

【纠错】 责任编辑: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