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10-11 17:27:15 来源: 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三北”工程为笔 绘就白银区生态与发展共赢新图景

2025-10-11 17:27:15     来源: 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
分享到: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白银区深入严格对标省、市部署要求,以项目为抓手,以实效为导向,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在黄河“几”字湾攻坚战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一片片新绿守护母亲河安澜,以扎实成效绘就生态与发展共赢的壮美画卷。

  谋定而后动,规划先行是生态建设的“指南针”。白银区始终坚持科学造林理念,立足区域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工程方案——在“植新绿”上精准发力,2025年大环境绿化2万亩人工乔木林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这个季节,山坡之上层林尽染,生机盎然;在“护老林”上持续用力,针对“退化林”“中幼林”“草原”三大重点领域,分类实施修复、抚育与改良,让每一寸绿地都得到精心呵护,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白银区“三北”工程续建项目更是生态攻坚的“重头戏”。今年该项目总投资1283.62万元,覆盖面积达3.02万亩,涵盖退化林修复1.17万亩、中幼林抚育1.12万亩(集中于楼房沟林场管护片区)、草原改良0.73万亩(位于强湾乡川口村),目前已全面完工,为区域生态修复按下“加速键”。

  回溯白银区生态建设历程,楼房沟林场是重要起点。自2000年起,白银区便启动周边荒山大规模绿化,率先在楼房沟栽植苗木。面对本地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的自然难题,当地精选耐寒、耐盐碱的速生阔叶苗木,既保障了造林成活率,又实现了快速成林的短期成效。然而,历经20余年生长,阔叶苗木因水资源需求增加、原有水利设施不足,叠加特殊气候与土壤影响,逐步步入“衰老期”,部分林木显现退化特征,抗逆能力大幅减弱。在此背景下,科学开展“退化林修复”,成为守护20余年生态成果、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对症下药”才能让退化林重焕生机。“在今年的退化林修复过程中,我们采用更替修复、补植补造等多种科学方式。对老化严重区域,更换更长寿、适应性更强的树种;对受损较轻林子,补植乡土苗木增强自我修复能力。”白银区楼房沟林场副场长李列贵的话语中满是信心。项目管理人员钱进则用行动诠释责任:“今年四月至六月份,我们每天专人跟进进度,严控苗木质量与种植规范,储备苗木棵棵根系发达、枝干健壮,就是要守住铜城的绿色家园。”今年,退化林修复已完成修整树穴约9.2万个,储备苗木16万株。

  除了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与草原改良同样成果初显。针对中幼林因供水不足、技术不当导致的成活率低、林地稀疏问题,白银区通过补植、割灌、除草、修剪等措施精准施策,目前已储备苗木3万株;草原改良工作则聚焦退化区域,通过撒播适宜草种提升植被种类与覆盖度,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

  生态向好,民生向优。随着3.02万亩林草绿地修复工程的落地,白银区域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能力持续增强,为野生动物营造了优良栖息环境。从昔日荒山坡地到如今葱郁林海,“三北”工程不仅筑牢了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让当地居民共享生态红利,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了新时代白银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