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会宁县新庄镇泉坪村,一片片中药材长势喜人,成片的小杂粮在秋风中摇曳生姿,这片曾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大面积荒芜的土地,如今重焕生机。
近年来,泉坪村针对土地撂荒严重、劳动力外流等问题,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整合资源,规模化发展特色种植,使千亩荒地重焕生机,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我们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土地整合起来统一经营。”泉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武志学向记者介绍,这一举措既保障了外出务工农户“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又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目前泉坪村已流转撂荒地1800亩,种植中药材400亩、小杂粮400余亩、荞麦1000亩。农户除每亩地获得50元保底收入外,年底还能参与合作社分红。去年,首批参与群众获得分红1万元,村集体增收7万元。
新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激活了村庄内生动力,留守的中老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获得了就业机会。“年龄大了,别的活干不动,在合作社干活正好合适。”村民赵玉玲说,“我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还能兼顾家务和养殖。”村民陆克静也感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土地不荒农民还有分红,现在都实现了。”
“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农户受益”是泉坪村模式的核心。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合作社负责经营和市场对接,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保底收益+年终分红”,并可优先在合作社务工。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分散的资源和力量,形成了发展合力,壮大了集体经济,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对于未来发展,泉坪村有着明确规划。武志学表示:“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推动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提升机械化水平。同时,把农机服务合作社覆盖到更多村镇,降低生产成本,让更多群众加入进来,让‘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惠及更多群众。”(记者展嘉楠 通讯员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