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静宁 一颗红苹果 一条致富路
时下,行走在平凉市静宁县贾河乡,空气里浸润着甜润果香,果园连绵不绝,红艳艳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果农忙碌的身影在林间穿梭。
在中堡村,果农杨连军在果园里忙碌着。他轻抚一棵粗壮的果树,语气里满是亲切:“这棵树,跟我儿子同岁,31年了。”
时光回溯到31年前,杨连军种下第一批果苗时,从没想到它们会成为家中的“摇钱树”。如今,他经营的15亩果园中,10亩已进入盛果期。“中短枝富士、成纪一号,是咱这儿的明星品种。”杨连军随手摘下一颗苹果,“你瞧,苹果就这么鲜亮。”
他算了笔账:“去年10亩果园收入25万元,今年预计也不差。”
不远处的李店镇上杜村,杜喜强正在查看苹果着色。他的28亩果园规划得整齐划一,株行距严格按标准把控。“果树要通风透光,还要方便机械进出。”20年的种植经验,让杜喜强成了乡亲眼中的“土专家”。
他种的成纪一号,四年挂果,盛果期亩产可达5000斤。“去年挣了35万元,今年预计能破40万元。”言语间,杜喜强满是喜悦。
在静宁,像杨连军、杜喜强这样的果农越来越多,他们用双手经营出一片片“金果园”,也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小康梦想。
作为“中国苹果之乡”,静宁的优势不仅来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土壤肥,更源于当地四十年如一日对苹果产业的深耕。
走进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农艺师介绍近年来推广的优质品种:“我们不只引新,更重视选育适合本地的特色品种。像中短枝富士、成纪一号这些品种,都是在长期实践中优选出来的。”
科技,为静宁苹果注入新活力。静宁县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每年组织培训超200场,覆盖果农3万余人。滴灌技术、科学修剪、精准施肥……一项项技术落地,让苹果品质不断提升,也让果园管理越来越轻松。
产业链的延伸,则进一步释放出苹果的价值。在静宁各大苹果企业车间,苹果被加工成果汁、果醋、果干等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品牌建设同样成绩斐然。静宁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品牌价值超百亿元。在上海、成都等城市的超市里,“静宁苹果”专柜常常围满顾客,这张金色名片,正被越来越多人记住。
从零星种植到百万亩规模,从提篮售卖到畅销全国,如今,静宁县果园面积超百万亩,年产苹果80万吨,产值近50亿元。(罗瀚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