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服务保障有力 生活秩序井然
——陇西县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见闻
仙源小学,位于陇西县文峰镇南部山区桦林脚下,是一座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
定西市陇西县5.6级地震发生后,这里的闲置校舍成了仙家门村受灾群众安置点。9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一间安置房,室内只有寥寥几人,一张张崭新的床铺整齐排列着。“一大早,好多人都到地里干活去了!”坐在床上的仙银卓,一边忙着手里的十字绣,一边告诉记者。地震中,仙银卓家的大门倒塌了,院墙出现了裂缝,他们一家三口便搬到了这里。“房子应该还可以住,但是有裂缝,需要修整加固一下。”她说。
随后,记者又来到桦林村,桦林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已被改造成了临时安置点,走进一间帐篷,却发现并没有人居住。“昨天晚上一直下雨,天气冷,当时村里需要安置的群众并不是特别多,最后就都住在了游客服务中心的那一间大房子里。”安置点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这间被用作临时安置房的屋子,原来是陇西县文峰书画院桦林写生基地,此前放置的书桌被收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床铺。58岁的柴岁娃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他们老两口,地震中,她家的房子出现了局部墙体开裂现象。“儿子们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趁着十一假期修整一下房屋,应该问题不大。”她说。
安置点的帐篷内,来自定西市中医院的内科医生范仲平正在忙着给村民测量血压,“这两天天气转凉,感冒的人多了一些,还有一些有慢特病的老年人,需要及时诊治。”范仲平告诉记者,安置点上配备了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主要负责安置点的群众问诊和防疫消杀工作。
在另一间帐篷内,整齐码放着瓶装水、方便面等食品,墙角还有电暖气、热水壶、被褥等物资。陇西县财政局对口马家渠村帮扶干部杜自强介绍,马家渠社安置点的受灾群众相对较多,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群众的需求,及时把物资分发到位。
“最近村里的人都忙着挖洋芋、收药材,留在安置点上的大多是老人。地震刚发生时的那种恐慌情绪逐渐消除,现在大家的情绪都比较稳定,安置点内也井然有序。”杜自强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杨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