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金昌,田野尽是丰收的气息。9月24日,记者驱车沿着天高公路通往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村,路边的采摘园里一派热闹景象:红彤彤的大枣缀满枝头,葡萄藤下坠着一串串或紫或绿的果实,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田埂,城里来的游客采摘着蔬菜。这片城郊的瓜果地,成为村民们的“钱袋子”,绘就着乡村振兴的丰收图。
种植户向记者展示自己种植的葡萄
“您尝尝这枣,甜得很!咱这园子不用化肥,全是农家肥,也不打农药,娃娃吃着也放心。”天生炕村四组村民陈国香把刚摘的枣子递给游客。她和丈夫李维国经营着0.2公顷采摘园,园子里种了李树、枣树、桃树等庭院经济林,林下种了茄子、辣子、西红柿等蔬菜。从夏天开始到十月份的采摘期里,老两口虽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乐开了花。“今年效益好,一亩地纯利润能有七、八千元!这不,我们又经营了0.27公顷桃园,明年就能挂果,到时候城里的客人来,能摘的果子就更多了。”陈国香笑着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离陈国香的园子不远,天生炕村三组村民何玉红的0.4公顷红富士苹果园也透着丰收的希望。树枝上挂满青红相间的苹果,泛着诱人的光泽。“我种苹果11年了,挂果也有6年,你看这果子,个头大、品相好,保存时间还长。”何玉红笑着说,手指轻轻摩挲着果皮,“这是晚熟品种,等霜降前后,也就是十月下旬,糖分才能攒足,脆甜多汁,每年都有大量回头客来摘。”
李维国夫妇采摘园的果蔬品种多样,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沿着宽阔的天高公路,天生炕村16公顷采摘园连成一片绿色走廊,这是村民们因地制宜,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闯出来的致富路。“咱们的采摘园,靠的就是‘近、鲜、甜’这三大法宝。”天生炕村村监会主任陈银泰告诉记者。天生炕村地处城郊,天高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是天然优势。村内规模养殖园区产出的农家肥,为村民们种植果蔬提供了优质肥料,村民们种植时不用化肥,只用农家肥,让产出的果蔬成为地道有机产品。加之金昌地处戈壁,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种出的果蔬口感也格外清甜。“咱这园子,有的客人一周会来两三次,就为了尝口新鲜。”陈银泰蹲在田埂上,随手抓起一把松软的泥土说:“这土肥得很,种出来的果子能不甜吗?这片采摘园啊,已经成为了城里人的‘后花园’。”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兴业才能富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天生炕村立足城郊,将区位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瞄准绿色果蔬种植这一突破口,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更通过采摘体验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游客在李维国的采摘园摘桃
让采摘园产业真正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村里对下一步发展已有了清晰的谋划。“首先要丰富品种,现在只有夏秋季节有果,以后我们要引进早熟、晚熟品种,争取实现四季采摘,打破季节限制;其次要延伸服务,不能只让游客摘完果子就走,建一些休息的场地,做特色农家饭,提升整体体验感;打造品牌,依托由村党组织牵头创办的金昌天炕之品包装有限公司,走‘公司+农户’的路子,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宣传推广,把‘天生炕村’绿色品牌打响,让特色农业真正带动更多村民增收。”陈银泰的话里道出村里发展特色农业的未来。
从零散的菜园,到如今16公顷的特色采摘产业,天生炕村的产业旺了,村民的腰包鼓了。通过绿色种植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这里不仅产出甜美的果实,更结出了浓浓的乡情和实实在在的效益。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共赢画卷正在这片城郊的土地上徐徐展开。天生炕村的村民们,正靠着这条接地气、有特色、能致富的产业新路,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记者:运主伦 陈刚 李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