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阳光洒在河西走廊,民乐县六坝镇韩武村的田野上,虽不见夏日漫山遍野、游人如织的金色花海,却另有一番热闹景象——大型收割机轰鸣作响,拖拉机车斗满载着沉甸甸的葵花盘,农户们穿梭田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2350亩的食用向日葵种植基地,刚刚完成了从“观光网红”到“丰收高地”的华丽转身。
丰收现场:机械轰鸣 传统工艺加持“晒秋”
“你看,这葵盘个个比脸大,籽粒饱盈盈的!”韩武村村委会副主任武藏爱站在田埂上,随手捧起一个刚收割的葵花盘,语气中满是自豪。她身后,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一次性完成葵花盘的摘取、脱粒,而后,农户们熟练地将硕大的葵花盘逐一插回秆尖。
这一看似“返场”的环节,正是当地延续多年的传统风干工艺。成千上万个葵花盘被整齐地“挂”在枝头,矗立田间,沐浴在西北充足的阳光与干燥的秋风里,立成了一道独特的“晒秋”风景。
“可别小看这传统办法,”武藏爱解释道,“自然风干能有效降低籽粒含水量,提升葵花籽的品质和香味,更耐储存,也能卖上好价钱。”
效益账本:亩产550斤 农户实现双增收
韩武村的向日葵种植,走的是一条规模化、特色化的高效农业之路。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种植。”武藏爱给笔者算起了经济账:“今年亩产大概550斤,现在市场价一斤能卖8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她透露,明年村里还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规模种植既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更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村民们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获得可观的务工收入。
村文书韩登华对用工情况了如指掌:“前几天集中插盘,每天都需要四五十人,忙了五六天。现在进入收割期,两台收割机每台要跟8到10个人协作,再有一周左右就能全部收完。”从种植、田间管理、插盘到收割,整个生产周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
发展之路:节水科技赋能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
经济效益的背后,还有科技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支撑。
韩武村大规模采用的覆膜滴灌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水肥通过滴灌带直接送到作物根部,”韩登华说,“相比以前的大水漫灌,节水效果非常明显,这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意义重大。”这种精量化、绿色化的种植方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
更值得称道的是,韩武村成功地将“生态颜值”转化为了“发展产值”。
一个多月前,这片田野是声名在外的网红打卡地,金黄色的花海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摄影,带动了乡镇的餐饮、住宿消费。如今,花期过后,葵花籽丰收,“花经济”完美接续“籽经济”,实现生态观光与农业收获的无缝衔接,让“美丽乡村”真正变成了“丰收乐园”和“致富源泉”。
秋风拂过广袤的田野,葵香阵阵。六坝镇正在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收益高”转型,完全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这千亩葵花基地,不仅收获了饱满的籽实,更串起了一条完整的农旅融合产业链,成为扮靓乡村颜值、鼓起农户钱袋的“黄金纽带”。(王晶晶 杨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