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随着永昌县红山窑镇、新城子镇最后一片麦田的小麦完成机械化收割,金昌市2025年度小麦机械化收获作业正式收官,麦浪滚滚的收获季落下帷幕。
今年以来,金昌市农业农村局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围绕“保丰收、提效率、减损耗、守安全”核心目标,通过四项关键举措精准发力,不仅推动全市22960公顷小麦实现100%机械化收割,更将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0.60%的低位,为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装上了“硬核保障”。
农机在田间作业
强组织、优服务
织密机收“保障网”
“三夏”农时不等人,高效的组织协调是小麦机收顺利推进的“先手棋”。早在“三夏”生产启动之初,市农业农村局就迅速行动:一方面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 “三夏” 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通知》,明确工作任务与责任。另一方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农机跨区调度、应急处置、服务保障等全流程事务,为机收工作画好“路线图”。
针对农机手最关心的“行路、加油、维修”难题,全市同步搭建便民服务体系:开3个高速公路绿色通道、12个农机加油绿色通道,让跨区作业的农机“一路畅通、不缺油”;设立4个小麦机收接待服务站和市、县两级农机热线电话,组建5支流动服务队,形成“线上接单、线下解决”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小故障当场修、大故障不隔夜”。
此外,为应对干旱、洪涝等突发情况,市农业农村局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队伍与机具,确保无论遇到何种天气,小麦收割都能平稳推进,既给农机手添了保障,也让农民心里踏实。
备机具、育人才
锻造作业“硬实力”
农机是麦收的“主力军”,技术人才是“好把式”。今年小麦机收期间,市农业农村局从“机具”和“人才”两端同时发力,为高效收割夯实基础。
农机在田间作业
在机具保障上,市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精准调配:一方面统筹全市农机资源,累计投入115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00台打捆机,为大面积麦田收割提供“装备支撑”;针对跨区作业农机手,及时发放215张跨区作业证,确保外来农机能顺利进入田间。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家中,对1.36万台(套)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开展“一对一”检修调试,小到刀片打磨、链条润滑,大到发动机保养、电路检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每一台农机都以“零故障、最佳状态”下田作业,避免因机具故障耽误农时。
在人才培育上,市农业农村局创新采用“理论+实操”的“沉浸式”培训模式,联合县(区)农业部门分层分类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培训课堂上,技术专家结合往年机收案例,讲解无人机植保、机收减损的核心原理与注意事项;田间实操现场,讲师手把手示范联合收割机操作技巧、故障应急处理方法,还设置“学员上手练、专家旁边教”的互动环节,让学员快速掌握实用技能。
今年以来,共举办无人机操作、机收减损技术等专题培训3场次,覆盖农机管理人员25人、技术人员120人、机手及修理人员260人,不少农机手感慨:“以前凭经验干活,现在学了新技术,不仅收割效率高了,还能减少损耗,心里更有底了。”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谁来收”的问题,更确保了“收得好”,为实现100%机械化收割筑牢了根基。
减损耗、倡节粮
守住丰收“每一粒”
“少掉一粒粮,就是多收一亩田。”市农业农村局把“减损增收”理念贯穿机收全过程,让节粮减损成为实实在在的“增产点”。
永昌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开展农机执法培训暨大练兵活动
机收启动时,市农业农村局在金川区宁远堡镇举办小麦机收开镰仪式,同步开展减损培训和技能比武——现场演示高效收割技巧,组织农机手比拼“谁收得干净、损失少”,让“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扎根人心。针对不同区域的种植条件,永昌县还专门开展机型对比和减损监测,推广适合当地的收割方式与高性能机具,把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1%的国家标准内。
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仅0.60%,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此外,全市还发放《机收减损技术手册》《三夏机收安全生产提示》等资料3500余份,通过挂横幅、发微信等方式普及节粮知识,让“颗粒归仓”从口号变成了农机手和农民的自觉行动。
查隐患、强意识
筑牢安全“防护墙”
“三夏”是麦收的黄金期,也是农机安全的关键期。为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市农业农村局构建“隐患排查+安全培训”双重防护体系,确保收割安全。
在隐患排查上,工作人员重点检查农机的反光贴、警示装置、安全防护设备和挂牌持证情况,累计检查农机110台(套),发现并督促整改牌照悬挂不规范、反光贴老化等问题11个,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风险。
在安全培训上,市农业农村局印制《致“三夏”农机作业机手的一封信》,深入种粮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安全宣讲,覆盖机收人员23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通过“查隐患、提意识”双管齐下,农机手的安全意识明显提升,所有农机都以安全状态投入作业,为小麦应收尽收、安全归仓筑起了坚实屏障。(记者:文星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