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09-19 11:07:16 来源: 甘肃日报

旱作新技术 结出丰硕果——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验收会见闻

2025-09-19 11:07:16     来源: 甘肃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原标题:旱作新技术 结出丰硕果——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验收会见闻

  陇中黄土丘陵区马铃薯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示范区。 省农科院提供

  九月的定西,秋阳把黄土高原的梯田晒得暖洋洋。在定西市鲁家沟镇花岔村的千亩梯田里,一垄垄马铃薯枝叶丰茂,盛开着白色的小花,深绿色的叶片在秋风里翻着绿浪。

  拨开浓密的藤叶,挖开土层,在新农机、新设施和新技术模式的运用下,拳头大小的块茎裹着湿润的黄土,正憋着劲儿膨大——这是黄土高原最美好的时节,蕴藏着旱作农业突围的“密码”,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田间观摩暨现场验收会最鲜活的注脚。

  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唐家堡村的省农科院定西试验站,空地上,几台带着螺旋钻头的新式耕作机正等着“检阅”。“这是立式深旋耕作机,耕作深度能达到40厘米。”省农科院旱农所马明生研究员踩着刚翻过的地说,“用它旋地后种马铃薯,土壤松松软软,可促进薯块膨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

  走进试验站示范基地,一台精准施肥机器车沿着马铃薯种植行缓慢移动,通过预设程序控制,能够按指定间距实现等量施肥,减少了传统撒肥方式造成的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目前这款施肥机器车只是雏形,它可以借助无人机高光谱图像准确识别作物缺素类型、位置与缺量,实现精准变量施肥。我们继续探索并推进相关研究,优化、改进和完善这台设备。”省农科院旱农所侯慧芝研究员说,“尽管这款机器车的功能比较简单,但我们在智慧农业装备研发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智慧农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侯慧芝介绍,这是省农科院旱农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第四课题“陕甘黄土丘陵区适水改土与生态保育协同技术集成及示范”的研究成果,该项目针对黄土丘陵区“十年九旱”、土壤贫瘠等问题,研发了绿色周年覆盖、高效耕作、有机物料深施还田等关键技术,配套了专用机具和有机肥等产品,形成了适合不同作物和区域的技术模式。

  经过四年实践,项目组目前集成了陇东黄土丘陵区一年两熟资源高效生态种植模式、陇中黄土丘陵区马铃薯引水上山肥水一体化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陇东黄土丘陵区玉米农田抗旱增碳培肥技术模式、陇中黄土丘陵区旱地马铃薯改土培肥绿色生产模式、陕北黄土丘陵区果园集水补灌技术模式和陕北黄土丘陵区果园改土增碳技术模式等6套适水改土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覆盖陇东、陇中和陕北3大区域。在陇中黄土丘陵区,马铃薯水肥管理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模式表现尤为突出。

  走进鲁家沟镇示范基地,层层绿意将黄土高原装点成一幅山水画。与传统地块相比,采用新技术的马铃薯植株明显更加健壮,叶片浓绿厚实。“正是薯块膨大期,你看这土层下的薯块个头均匀,表面光滑,品质明显提升。”正在田里忙碌的定西聚鑫牧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抓起一把疏松的土壤说,“这土比以前肥沃多了,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也增强了。”

  数据显示,马铃薯引水上山肥水一体化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使降水利用率达到72.1%,与传统灌溉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8.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4倍,平均增产31.0%,每亩增收560元。同时,耕地质量提升1.4个等级,实现了产量与地力的双提升。“你看这土壤,攥一把能成团,松开还能散,保水保肥劲儿足得很!”子课题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李玲玲教授蹲在花岔村示范基地的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把黑褐色的土,向围拢的专家们展示。脚边的马铃薯藤下,刚挖开的土沟里,三个沉甸甸的块茎挤在一起,表皮光滑,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往年这时候,地里早旱得裂口子了,今年你瞅,土缝里还潮乎乎的。往年靠天吃饭,亩产最多2000斤,现在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稳超3吨。”李聚东指着田垄间的微沟说,“这是立式深旋和垄上微沟弄出来的‘储水沟’,下雨能存水,天旱能保墒,再配上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省水不说,劲儿还全用在薯块上了。”

  在观摩验收会现场,专家组在田间仔细查看作物长势,测量土壤墒情,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这土壤结构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提高,团粒结构增加,实现了藏粮于地。”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李世成研究员表示,“降水利用率达到72.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8.1%”——这些写在报告里的数字,此刻变成了薯田里看得见的长势:平均株高比普通田块高15厘米,单株结薯数多2—3个,最大的块茎已接近1斤重。“按这势头,亩产突破3吨没问题!”李世成扒开另一株藤蔓,眼里透着兴奋。

  从干裂的黄土到保水保肥的“海绵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管田”,从广种薄收到提质增效,陇中的九月,不仅有马铃薯膨大的脆响,更有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破茧重生的希望。这场在田间地头的验收会,验出的不只是技术成果,更是千万农户眼里的丰收盼头。黄土高原上的这片绿色,正见证着科技创新给旱作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