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周三“天空之境”全民大合唱、周五“百姓大舞台”灯光亮起时,酒泉市金塔县市民已经熟练地带着小马扎提前半小时到场——他们不再是“偶尔来凑个热闹”的观众,而是把“看演出、逛文明集市”当成了每周的固定安排。今年以来,金塔县常态化开展的文明实践“夜模式”,让文明不再是夜市里的“临时风景”,而是融入市民衣食住行的“生活底色”。
金塔县文明实践“夜模式”刚启动时,台下观众多是“站着看、小声议”的围观者;如今,舞台两侧的报名处每周都会排起长队,退休教师张叔带着自制的快板上台,社区广场舞队主动报名压轴表演,连刚上小学的孩子都敢拿着画笔画稿,到“书画体验区”找老师指点。这种转变,藏在一个个细节里。
过去逛夜市,市民见到的多是美食摊位,现在,美食与文明实践相伴,让这个夏季既有新意又有心意。文明集市上非遗体验区前来学习的居民络绎不绝;“手工作坊”体验区,孩子们的橡皮泥作品不再是“玩一次就丢的手工”,而是被摆在自家书桌上,成了“文明小成果”的展示。
爱心义诊集市前医护人员为群众测量血压
更明显的变化在观演秩序里。群众自觉按先来后到排队坐,散场时会顺手捡起脚边的垃圾。市民王先生的话道出了心声:“不是有人管着才守规矩,现在觉得‘安安静静看演出、干干净净离场’,本来就该是这样。”这种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践行”的转变,正是3个月常态化活动沉淀下的文明习惯。
金关夜市的商户杨女士,最近有个新习惯:每天收摊后,会多花10分钟把摊位前的地面再擦一遍,还主动在摊位旁放了“垃圾分类提示卡”。“刚开始,我只想着‘多卖几串烤肉’,现在发现,环境干净了、来逛的人多了,生意反而更好了。”杨女士的转变,是金塔商户经营理念重塑的缩影。
随着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夜市管理方联合志愿者开展“诚信经营宣讲”,还设置了“文明商户流动红旗”。如今,“明码标价”“主动提供垃圾袋”成了商户的标配,甚至有商户自发组成“卫生互助小组”,收摊后互相帮忙清理周边环境。
“以前觉得‘文明是客人的事’,现在明白,文明也是生意的‘招牌’。”卖手工酸奶的马师傅说,他现在每天会多准备几盒小份酸奶,免费让客人先尝后买……这种把“文明经营”和“生意经营”绑定的理念,让夜市的烟火气里多了份“诚信温度”。
“图书对流”专区围满了看书的孩子们
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让活动真正落地生根、融入日常。如今,文明的痕迹已从夜市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小区里、公园里,“图书对流”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从“图书分享区”养成的习惯;菜市场里,摊主会提醒顾客“少用塑料袋”,这是从夜市“垃圾分类”中学到的意识;就连婚礼上,新人会主动简化流程、拒绝高额彩礼,这是“映前微宣讲”里“移风易俗”话题的落地。
金塔县文明实践“夜模式”,没有停留在“办一场热闹活动”的层面,而是像春雨润物般,让文明从夜市的灯光下,走进了市民的生活里、商户的经营中、城市的烟火气间。当“文明观演”“诚信经营”“主动参与”变成无需提醒的习惯,金塔的夜晚,便不再只是“灯光亮起来、人流多起来”,而是“人心暖起来、文明留下来”……这,才是常态化文明实践最珍贵的成果。(代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