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常青
入汛以来,我国北方多地遭遇极端降雨天气,北京密云、河北兴隆、河南郑州、甘肃榆中、内蒙古多地等区域出现重大汛情,一些地方城市街道变成湍急河流,山区房屋被山洪泥石流掩埋,部分农田被洪水淹没、冲毁颗粒无收,一些地区还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记者在甘肃榆中采访时,不少七八十岁的受灾群众表示“一辈子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一天下了半年的雨”,体现出今年入汛以来北方多地降雨的极端性和灾害的突然性。
气象数据也在印证北方地区强降雨的“反常”。在此次甘肃榆中山洪灾害中,靠近中心区域的兴隆山气象观测站15小时降雨量达到全年的56%,远远超出原有防汛预期。河北兴隆部分区域的降雨量同样突破历史极值,6天下了一年的雨。这种短时强降雨,来势猛烈、集中度高,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防汛减灾带来新的压力。
现实警醒我们,北方防汛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要敏锐把握北方汛期的新变化、新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各类极端天气的周全准备。
局地预报不准影响更大了。与一般性强降雨不同,就目前的气象预报技术而言,极端天气较难预测。特别是山区小区域内的强对流天气变化更快,精准预报预警的难度更大,防汛防灾的不可控情况更多了。
传统防御标准不够了。极端降雨频发,抬升了北方城市内涝变“城市山洪”的风险。北方一些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按照常年常规降雨量设计,管道直径、排水坡度等都是基于过去的降雨数据确定,遭遇短时超强降雨时,易形成较大洪流。
防御机制不足了。北方地区有的省份、城市基于降雨较少的既往经验,在施力力度、资源分配等方面重抗旱轻防汛,加之干部群众缺乏抗洪经验,存在防汛物资储备不充足、应急预案不完善等情况,在新汛情面前暴露防灾体系的脆弱。
从近期发生的汛情看,北方防汛体系不能停留在对传统气候模式的应对经验,要用底线思维重新审视和完善防汛工作,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根据气候变化提高防御底线。比如,探索建立极端降雨下的洪水淹没模型,预测城市内涝的范围和深度,为排水系统改造和应急排水方案提供依据。北方地区在接下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将防洪排涝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推进标准升级;防汛物资储备则要有冗余思维——不仅满足常规汛情的需求,还要留出应对极端汛情的余量等。
立足极端天气做好预案调整。打破按常规降雨备汛的惯性思维,将极端天气的强破坏性、快演变性纳入预案设计考量。例如,针对北方可能出现的短时超强降雨,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响应流程、应对步骤,提前确定人员转移路线和安置点等,确保在极端情景下,预警信息能够快速触达社区、村庄,转移路线能够规避低洼地带和地质灾害隐患地点,救援力量能够跨区域协同,物资调配能够对接到位等。尤其要注意组织开展极端汛情应急演练,让相关部门和群众熟悉应对流程,提高协同能力。
最后,结合现实需要普及防灾减灾意识。事实反复证明,灾害发生后基层组织和一线群众第一时间的有效自救,是降低伤亡的关键。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极端天气的危害,掌握基本自救互救知识,提高极端情况下对疏散工作的配合度和响应效率。社区、村庄也可以定期组织防汛应急演练,让群众在实践中掌握逃生技巧和救援方法。
此外,近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也比较到位,但面对极端天气多发的实际,有的农村住房靠近干河谷,有的通村道路排水涵管口径相对较小等,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针对村内多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情况,要建立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叫应机制,确保不落一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前不少基层村社的汛情预警信息传播主要还是靠微信、电话,容易受供电和通讯设备状态影响,也容易因看到信息不及时或重视不够耽误转移,村干部的叫醒、叫应作用,特别是高音喇叭等高科技手段之外的“土办法”不容忽视。
(《瞭望》2025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