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从治理到共赢:生态修复绘就绿色发展画卷-新华网
首页> 正文

新华视点|从治理到共赢:生态修复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2025-08-23 15:35:30
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多地在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这里是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森茂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北湾镇古城村,是当地近年在盐碱地上崛起的抗盐碱水稻种植特色产业基地。

  靖远县是黄河灌区,受地质、地形及水利工程排水条件的影响,当地沿黄灌区以及高扬程灌区耕地曾面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等突出问题,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因此受到制约。

  近年来,靖远县以“治理盐碱地、发展高效农业”为目标,多措并举降低盐碱危害。如今,当地耕地盐碱化程度显著减轻,治理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靖远县已初步治理盐碱地6.6万余亩,每年新增粮食产能约2.1万吨。下一步,当地还将继续扩大治理规模,探索智慧农业与盐碱地治理融合新模式,让更多盐碱地成为丰产的“米粮川”。

  位于山西太原西南的晋祠泉,古称晋水。受地下水开采、煤炭开发等影响,晋祠泉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断流。2023年,经过不懈的科学施治,这一“三晋名泉”重新自然出流,并在经历今年首次入夏不断流之后,有望实现稳定复流。

  晋祠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其中难老泉水量最大,是晋祠泉水的主要源泉。

  晋祠泉不仅是一泓水脉,也承载着丰富厚重的三晋文化,其复流不仅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地计划进一步发挥晋祠泉复流的综合效益,让晋祠泉不负“难老”之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省武安市康二城镇兴盛庄村所在的九龙山区域密布着煤矿、煤场等企业,荒山、渣山、垃圾山“三山”叠加,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在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武安市全面启动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景观绿化3000亩,基础绿化11500多亩,栽植耐旱树木超过200万株。

  从万亩林海到全域旅游,从渔村蝶变到产业升级,20年来,江苏金湖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的金湖水上森林景区告别了曾经的滩涂荒地,景色秀美的人工湿地生态林吸引了众多游客。该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亿元。

  如今的水乡金湖,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以绿色产业为引擎,以共同富裕为归宿,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作为干旱内陆区高原封闭湖泊,赛里木湖水体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脆弱,曾因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面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2007年开始,当地政府采取实施核心区禁牧、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建立生态监测系统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修复赛里木湖生态。经过多年治理,目前赛里木湖已有稳定的补水水源,水质逐年向好。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崔月平

  记者:郭刚 程楠 张哲 岳文婷 李树锋 夏鹏 周生斌

  配音:欧阳安楠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