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挖掘资源禀赋 铺就致富之路——东乡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在东乡县布楞沟村,游客跟随讲解员参观村史馆,感受这个小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唐汪镇,游客住在杏林中的民宿里,在杏子丰收的季节亲手采摘,深度体验民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
近日,记者跟随省民委、中国民族报社组织的采访团走进东乡县,深入了解东乡县深度挖掘自身特色,在各项产业蓬勃发展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一
东乡县唐汪镇有500多年的杏树栽培历史,是有名的“桃杏之乡”。
盛夏时节,唐汪镇的杏子迎来丰收,驱车前往唐汪镇的道路两边遍布售卖杏子的小摊。在种植户汪生成家的果树下,他捧着新鲜采摘的杏子邀请游客品尝。
54岁的汪生成从小帮家里打理果园,在他看来,这些年杏子产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20多年前,我们卖杏子要拉着板车到镇中心,也卖不上好价钱,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汪生成告诉记者,这些年,镇上为种植户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找市场、找销路,唐汪杏子的名号逐渐打响,价格也趋向稳定。“今年卖杏子挣了7万多元,比以前在外打工的收入多多了!”汪生成高兴地说。
“我们积极探索杏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集杏子筛选加工、休闲采摘、电商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切实推动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唐汪镇党委书记丁福山介绍说,目前,唐汪镇共有杏树种植、树苗栽培合作社9家,杏子销售、加工合作社3家,杏树种植户2800余户,杏树种植面积达1万亩。2024年,唐汪镇杏子产量达4000余吨,产值4000万元,户均增收1.4万元。
杏子品质好,还要把名号打响,才能卖得更好。每年4月和7月,唐汪镇举办杏花旅游节和杏子采摘节,在此期间开展助农直播带货、“杏韵书香”读书分享会、“唐汪杏花村杯”篮球邀请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去体验。
游客不断增多,也让汪生成嗅到了新商机。今年7月,汪生成用这些年卖杏子的积蓄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时正值杏子成熟,农家乐迎来一批批客人。开业半个多月时间,农家乐的收入已经达到1万多元。
眼下,汪生成正在学习直播带货和电商运营,希望明年能有更好的收入。
二
在唐汪镇马巷村,一座座小木屋坐落在杏林之中,造型别致优雅。
这是由东乡县东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唐蕃云舍·红塔杏苑民宿,由16栋独栋木屋与2栋四合院组成,房型包括亲子阁楼、星空屋等,全景落地窗、地暖、智能卫浴等设施一应俱全,推窗即可见杏林花海和银河星空。
“民宿从今年3月试营业,目前已经接待了8.5万余人。暑假以来,每天的营业额稳定在1万元以上。”东乡县东美公司总经理马帆介绍说,除了住宿餐饮,民宿还提供露营、杏子采摘、体验东乡擀毡等特色服务,让游客既能徜徉杏林,又可以近距离了解民族文化。
开办民宿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马帆告诉记者,目前民宿共有32名各族员工,都来自周边乡镇。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具有重大意义。唐汪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电商运营等措施,支持各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增收致富。
三
从布楞沟村村史馆往山下走,经过一处干净整洁的院落,院门口摆着冷饮摊。走进家门,院子里开满鲜花,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这些都是马哈比布一家这些年来引以为傲的成绩。
“年轻的时候家乡就业机会少,一直在外地打工,蹬过三轮车、开过出租车、卖过牛羊肉。后来听同乡说村子里修了路、建了养殖合作社,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2016年我就回来了。”返乡之后,马哈比布种过庄稼,现在东乡的养殖业蓬勃发展,他便积极学习养殖技术,计划自己开一家养殖场。
随着政策扶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像马哈比布这样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2015年,有着养殖经验的马大五德回到东乡,开办了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年过去,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羊出栏量达到8000只到1万只。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在马大五德的带动下,附近的乡亲们踊跃加入,有的在合作社入股,有的在合作社里务工。目前,合作社有5名固定工人,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
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产业发展是关键。东乡县立足资源禀赋,打出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组合拳”:制定奖补政策,“东乡贡羊”品牌价值突破63亿元,带动4.2万户群众增收;培育“河州味道”品牌,5650家东乡餐饮店年产值达15亿元;发展香菇、药材种植,年电商销售额1.4亿元,60座温室大棚年产值超百万元。
锚定奋力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目标,东乡县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培育本土人才,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