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乡焕发时代生机——写在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召开之际-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千年药乡焕发时代生机——写在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召开之际

2025-08-22 09:02:51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千年药乡焕发时代生机——写在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召开之际

  “丝绸之路”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

  无人机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喷洒农药。

  定西市培育各类中医药加工企业115户,形成了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制造的完整链条。

  陇西县中医医院药师在为患者配药。

  定西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西秦岭和青藏高原交会地带,有“千年药乡”“天然药仓”“中国药都”之美誉,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岁月积淀,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立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多年来,定西市着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有力推动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

  2024年,定西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定西铆足干劲,着力打造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

  作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定西正以“人人学中医、户户种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岐黄、县县做产业”的蓬勃态势,朝着千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目标稳步迈进。

  如今的定西,药材种植遍及乡野,中医文化深入人心,康养理念融入群众生活。定西坚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奏响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三重奏。今年上半年,全市中医药产业产值达227亿元,同比增长17.3%。

  8月23日至25日,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定西市陇西县举办。定西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依托药博会这一平台,推动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沿着日益宽广的“药都大道”走向全球,从千年药乡迈向世界健康伙伴,书写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

  守好“源头活水” 道地药材育出黄金产业

  “定西的当归,皮细肉厚、药性足,在全国药材市场上都是‘硬通货’。”从事中药材收购20余年的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商户李建军,提起本地药材品质,语气中满是自豪。他的摊位前,刚到货的当归、党参整齐码放,不时有来自广东、安徽等地的客商驻足询价。

  定西独特的海拔、温差与土壤条件,孕育了中药材的道地性与唯一性。这里现有各类中药材439种,占全国主要普查品种的37.2%。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37万亩。其中,当归、党参、黄芪三大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超173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84%,构建起了“三大道地+六大大宗”的种植格局。

  为守护道地药材的“基因密码”,定西建成了西部最大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库容达6万份,保存野生资源标本4000多份;打造了陇西黄芪、岷县当归等6个种质资源繁殖鉴定圃,培育“陇芪”“渭党”等特色品种10多种。

  在种植端,“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75万亩、GAP基地40.2万亩,推广种子丸粒化播种、机械化收获等先进技术,良种普及率达60%,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

  甘肃首部道地药材产业保护发展专项法规、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第八部实体性法规——《定西市岷县当归产业保护发展条例》也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以法治护航推动和保障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锻造“产业筋骨” 龙头引领延伸价值链条

  走进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手精准抓取黄芪药材后,经过清洗、切片、烘干、包装等工序,一袋袋精品饮片便完成生产。在定西,像陇西一方制药这样的龙头企业,正成为推动中医药加工升级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已聚集国药集团、广药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以及华润三九、天士力等中国中药100强企业,培育各类中医药加工企业115户。其中,规上企业75户、亿元企业26户,形成了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制造的完整链条。

  岷县御归堂中药材有限公司通过与医学中心合作,研发出归芪三七口服液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国外。“我们正在建设新的生产线,计划开发当归面膜、当归养生茶等大健康产品,让‘岷归’走向更多消费场景。”公司副总经理刘朝辉说。

  大单品培育是定西中医药加工的“重头戏”。今年,定西制定《中医药大单品培育方案》,重点扶持贞芪扶正系列、蒲地蓝消炎片、红芪口服液等产品。同时,借助当归、党参、黄芪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的机遇,开发出中药奶茶、养生枕、热敷包等120种大健康产品。

  项目建设是产业升级的“引擎”。今年,定西推进总投资29.5亿元的山东天成定西制药、扶正药业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生产线等30个中医药加工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1.81亿元。

  产业集聚效应也在不断凸显。定西引导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及仓储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已加速形成。

  畅通“市场血脉” 天然药仓接轨国际市场

  “以前卖药材要背着样品跑市场,现在手机上就能接单。”岷县当归城商户马秀兰熟练地打开电商平台,向客户展示线上药材买卖情况。

  岷县当归城是定西5个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这里年交易量突破30万吨,交易额超60亿元。今年上半年,定西全市中药材交易量达82万吨,交易额达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15.4%。其中,电商销售额达2.5亿元。

  从“线下议价”到“线上交易”,定西中药材市场正迎来一场流通革命。

  在陇西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智能云仓内的温湿度实时可控。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低温干燥、气调养护技术,能让药材保质期延长6个月,损耗率从8%降至3%以下。”目前,定西已建成集“加工+仓储+检测+溯源+金融”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不仅保障了药材品质,还为商户提供了质押融资等服务。

  “新华・中国定西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后,我们进货、定价更有依据了。”广东药材商陈泽明说,他每月都会关注价格指数,通过实时关注当归、党参的产地价格,采购成本比之前降低了5%左右。今年,定西与新华社合作发布中药材价格指数,动态采集种植、加工、营销等信息,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的“风向标”。目前,已在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等平台进行了推广,未来计划每年都通过药博会发布指数报告。

  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定西同样动作频频。今年,岷县盛源益养药业有限公司的黄芪产品进入日本、泰国市场。“我们正在申请欧盟有机认证。未来希望把定西的道地药材卖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盛源益养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梅说。

  深化“医养融合” 传承创新焕发蓬勃生机

  “阿姨,这个玫瑰花瓣能加到香囊里吗?”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一楼,6岁的浩浩攥着晒干的玫瑰花,仰着头问工作人员。

  不远处的饮品台后,医务人员正将玫瑰花、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融入奶茶基底。蒸腾的热气中飘出清甜的香味,一杯杯“中药养生奶茶”刚做好就被市民捧在手中。

  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定西中医药产业在传承中创新的生动写照。

  “戴上VR眼镜,现在你正站在枸杞种植基地里……”在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市民牛芸正跟着虚拟场景“穿梭”在药田间。3D眼镜里,枸杞树枝叶摇曳,红彤彤的果实垂满枝头,伸手“触摸”时,还能感受到叶片的纹理。

  “平时买药只看到干巴巴的药材,现在能‘钻’进药田看生长。甚至在模拟炒白术时,系统还会提示‘火候过大,药效会流失’。这比看说明书有趣多了。”牛芸说。

  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医院“宣教—体验—辨识—服务”矩阵的缩影。1000平方米的健康科普基地里,五大文化长廊用VR还原《黄帝内经》场景,名医IP矩阵用短视频讲养生,中医服务区年均服务5万人次“治未病”。

  “要让中医从‘书架上的古籍’变成‘生活里的日常’。”副院长王晶笑着说,“现在逛夜市能学养生、跳广场舞能练八段锦,大家都觉得中医离生活很近。”

  从校园到社区,中医药科普的触角不断延伸。

  “融媒小记者进医院”直播场场火爆,“健康副校长”走进13所学校,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偏远地区服务3万余人次。200余条科普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单条最高播放量超10万次,“人人学中医、层层兴岐黄”的氛围愈发浓厚。

  与此同时,陇西县中医医院的智慧药房里正上演“速度与精准”。主管药师李静扫描完处方后,贴有芯片的药罐自动弹出,智能天平瞬间完成称重,颗粒剂被精准分装成“早晚各一包”,全程不到3分钟。

  而在风湿骨病科诊室,主任贾文博刚用小针刀为患者解除颈肩疼痛,额角还带着薄汗。“三伏天每天接诊80多人,都是奔着‘老法子+新科技’来的。”他表示,针灸、艾灸搭配现代理疗,再加上督脉灸、羊毛钉挑治这些特色疗法,纯中医治疗效果良好。

  “智能药房”高效精准,“特色疗法”守正创新,陇西县中医医院蹚出了诊疗升级的新路径。

  陇西县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强说,医院一边用智能系统提升效率,一边用“自制制剂”打造特色,三黄栓、消定膏等10余种临方制剂,以及祛湿茶、清肝饮等4款自制药饮,既传承古方,又贴合现代人需求。

  定西的中医药融合化发展,早已写满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定西市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速增效,已逐渐形成体系完整、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格局。

  在陇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药膳馆里飘着当归羊肉汤的香气;通渭温泉疗养中心,中药药浴成了游客必体验的项目;全市研发出110多种药膳、药妆、医疗器械,“康养基地+医养产业链”雏形已现。

  更关键的是“全域诊疗网”的搭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定西,市级中医院牵头,县乡医院配套,连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标准化中医馆。“以前看中医要跑大医院,现在乡镇医院就能扎针灸、做推拿。”市民王娜娜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如今的定西中医药产业正以“融合”为笔,在陇中大地绘就传承创新的新图景。

  这图景里,有文化的温度,有科技的精度,更有民生的幸福度,让岐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杨唯伟 张莉芳 魏璐)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