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老食堂飘香 社区书房溢彩
城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在城关区的社区街巷里,一场以群众需求为圆心的文明实践创新正生动铺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如同精密齿轮,将民生服务、基层治理、文化滋养等领域有机咬合,串联起城市肌理与百姓心声,让文明从抽象概念化作养老食堂的热粥、社区书房的墨香、邻里议事的笑语,在烟火气中扎根生长,成为城市温暖前行的鲜活注脚。
幸福“食”光
“实践+民生”暖胃更暖心
“我现在天天都来这儿吃午饭,距离近!饭菜软烂入味,正对老年人胃口。”在草场街街道砂坪村社区“美丽兰州幸福食堂”,王斌学老人端着餐盘笑意盈盈。这里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民生服务”的生动载体——城关区今年以来投用的嵌入式社区助餐点之一。
打餐区里,智能设备取代了传统窗口,老人刷绑定餐盘取菜,放到电子秤上便自动结算。“能多尝几样,还不浪费。”这样的民生创新在城关区遍地开花:雁园街道雁滨社区的幸福食堂每天座无虚席,小区群里满是对“实践+助餐”模式的好评;五泉街道闵家桥社区的助餐点联合老字号酒楼运营,13至15元的套餐味美价廉,以更实惠的方式走进老百姓日常。
幸福食堂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延伸服务,成为老年人社交、娱乐的新场所。雁滨社区幸福食堂内,老人们或围坐下棋、打牌,或分享生活趣事,小小的食堂因“实践+社交”的融合,充满欢声笑语,成了社区里名副其实的“幸福驿站”。
以文化人
“实践+文化”浸润心田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郑家台社区城关书房,退休教师李芳华轻刷身份证,挑选心仪的书籍,靠窗静静品读。作为“书香兰州”民心工程,城关区8个街道的城关书房配套6处24小时智能书柜,这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惠民”的具体落地,将“15分钟阅读圈”变成触手可及的精神家园。
郑家台社区的城关书房每周举办一场主题读书分享会,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阅读”的常态化活动。读者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近期阅读的好书与心得。这种互动式读书活动,因“实践+互动”的设计,既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也增进了邻里联系。
城关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建设不止于书香。甘肃省档案馆等39个文明实践基地挂牌,理论宣讲、科技科普、文化体育等多元服务,通过“实践平台+阵地资源”的立体网络实现全覆盖。自2025年3月启动“黄河之滨也很美・文明集市”以来,以“固定摊位+流动服务”的创新形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每月焕新,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人心。
精准服务
“实践+治理”回应诉求
前不久,张掖路街道居民送来的锦旗上,“为民解忧”四字格外醒目。此前有市民通过“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反映枯树隐患,社区快速接单,应急团队两小时处置,24小时内完成清理。这高效的响应,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治理”催生的“五单制”服务链带来的改变,让基层治理效率持续刷新。
“五单制”是城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治理创新”的核心成果——“点单、接单、派单、跑单、评单”全流程服务链。在广武门街道采访时可见,居民可借助社区网格、观金城App线上平台等途径,随时提交各类需求。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准服务”的深度融合,一项项贴心服务在社区随时开展:铁路西村街道的义剪现场,志愿者细心为老人修剪头发;郑家台社区的环卫工人休息点,热水和座椅驱散疲惫;畅家巷文化墙下,大学生志愿者指导孩子开展学习辅导。
移风易俗
“实践+新风”涵养文明
8月上旬的一天,伏龙坪街道的宣讲活动现场,40余名村民听得入神。“甘肃好人”居廷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带来的快板书节奏明快:“红白事,要简办,勤俭持家当模范……”杨家沟社区村民李娟拍手称赞:“‘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就是不一样,把道理唱进了咱心里!”
宣讲队成员张森结合身边事,讲解移风易俗对家庭和社会的意义。活动现场,爱尔眼科团队为村民量血压、查视力。这种“文艺表演+主题宣讲+便民服务”的模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从纸面走进生活,让文明新风可感可及。
在五泉街道的移风易俗活动中,街道组织了“文明家庭”评选表彰大会,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榜样引领”的生动实践。几位获奖代表分享了家庭故事:有的家庭倡导节约,多年坚持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有的家庭注重邻里和睦,常帮邻居解决生活困难。
城关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关键,是让文明扎根群众需求、融入生活肌理,通过串联民生服务、基层治理、文化滋养,让群众在烟火气中触摸文明温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通讯员 郝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