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甘肃农垦亚盛条山分公司的1.2万亩马铃薯迎来丰收。大型收获机械穿梭田间,工人们忙着分拣装袋,机械臂将成袋的马铃薯有序装车……现代化农业技术与人工协作交织出一幅丰产增收的喜人画卷。
“今年我们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是1.2万亩,目前单产稳定在3.5吨左右,总产能预计达4万吨,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总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甘肃农垦亚盛条山分公司马铃薯产业事业部副经理韩峰的话语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科学管理的双重支撑。“近年来,我们依托规模化种植优势,持续优化种植结构,聚焦品种改良与技术革新,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品种,从源头提升作物品质;普及滴灌技术,配合张力计、电磁阀等先进监测设备,实现水资源精准调控;创新应用秋起垄、叶柄测试等农艺技术,为高产稳产筑牢根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基地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双提升,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韩峰说。
产业链的顺畅衔接,让丰收的果实更快转化为发展动能。农场积极与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条,确保马铃薯产得出、销得好,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高效转化通道。
产业兴则百姓富。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鼓起了企业的“钱袋子”,更成为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春季切种、秋季捡拾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农场每年为此支付雇工费近5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这儿打工挺好的,现在拾土豆平均每天能挣300元,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务工人员余占霞的朴实话语,道出了乡亲们的真切感受。
从脱毒品种培育到现代农技应用,从规模化种植到产业链延伸,甘肃农垦亚盛条山分公司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在广袤田野上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份企业与农户共赢的成果,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鲜活实践,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白银大地落地见效的生动写照。(记者 乔丽霞 通讯员 卢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