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敦煌市小麦收割进入尾声,金黄的麦浪化作颗粒归仓的硕果。曾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迎来“高光时刻”,一捆捆秸秆源源不断运往收储点,开启“变废为宝”之旅。
敦煌市耕地资源丰富,202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16万亩,秸秆产生量6.137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76%。但收集运输成本高、农民参与积极性不足、燃料化利用市场推广乏力等问题,仍制约着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为此,敦煌市推动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对购买相关设备及新扩建加工厂的企业给予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补贴,鼓励企业更新扩充设备、提升处理能力。此举旨在缓解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推进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负责秸秆收购、饲料加工与市场销售,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收集秸秆,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同时遵循资源优先、技术适配、安全环保、产业链协同等原则,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降低加工成本、保障生态安全、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
今年,该项目在月牙泉镇、郭家堡镇规划改造提升3个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厂,推广80台户用生物质水暖锅炉,同步开展2025年小麦、玉米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监测,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引进粉碎、压缩等先进技术设备,推广生物质水暖锅炉等应用技术,有效提升综合利用效率与质量。
预计项目实施后,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稳定在90%以上;收获季秸秆可及时高效收集,田间废弃和焚烧现象大幅减少;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生产线运行更稳、故障停机时间缩短、成本降低;市场主体秸秆利用量稳步增长,饲料化利用占比较2024年提升5%以上。
此外,项目将树立示范典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经验,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