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高原上的“放牛班”——记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团队-新华网
首页> 正文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高原上的“放牛班”——记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团队

2025-08-16 09:11:21
来源:新华社

  草山连着草山,满眼的青绿起伏延绵到天际,与艳阳和白云相接。牧歌悠悠,骑着摩托和马匹的牧民赶着牦牛而来,后面跟着几个不一样的“外乡人”。

  头戴草帽,身穿灰色工装,拿着鞭子熟练地赶着牛群,他们是大学里来的老师和学生,也是附近牧民最熟悉的“放牛班”——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的主人。

  这个牦牛科技小院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阿纳村。科研团队由挂靠在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甘肃省家畜胚胎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近10位研究生导师及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他们来自全国各地,39岁的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潘阳阳是这里的负责人。

  潘阳阳正在检查牦牛状况(2025年7月摄)。(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这里和牧民同吃同住,努力把论文‘写’在草原上。”潘阳阳说。

  牦牛产业是青藏高原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如何培育出更高产的牛一直是困扰牧区的问题。

  潘阳阳介绍,自2013年开始,科研团队就在当地开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杂交育种等多项技术服务。科研团队通过“娟姗牛人工授精改良甘南牦牛”项目培育出杂交娟犏牛。相较于普通牦牛,这种牛产奶量提高10倍,产肉量提高2倍,繁殖效率从3年2胎提高到1年1胎,有助于减畜不减产。

  如今,他们已与12家当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项目技术辐射到四川、青海等省份,每年可供给娟犏牛1万余头,毛收入超2亿元。

  百姓增收,大地增绿。“放牛班”的科技创新成果,既惠及了当地群众,也改善了当地的草畜平衡。这些都离不开扎根雪域高原的“外乡人”的努力。

  潘阳阳来自陕西,多年前,初上高原的他不仅要克服高寒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还要适应牧区的饮食习惯。

  “刚来吃不惯这里的牛羊肉,现在觉得草原上吃肉最有味道。”潘阳阳说。

  “放牛班”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主动帮助周边群众排忧解难,给牲畜看病、帮忙接生牛犊、推广舍饲养殖和冬季育肥……空闲时,他们还会为牧民的孩子辅导作业。

  团队成员王立斌是一位副教授,也是附近牧民最信任的兽医之一。为了给牦牛看病和接生,他不知被牦牛顶过、踢过多少次。他说:“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群众,造福百姓。”

  王立斌(右四)在和团队成员进行科研工作。(2025年7月摄)(受访者供图)

  草原深处,惊险不断。王立斌清楚记得遇见野狼的夜晚,也认得出草原上的烈马和脾气大的牦牛。

  每年6至9月是团队最忙的时候,会利用暑期常驻夏河,开展科研工作。其他时间,他们也会利用周末来到草原开展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团队成员平均每年在兰州至夏河之间往返近40趟。

  12年的寒来暑往,团队成员逐渐赢得了牧民的信任和爱戴,现在他们每次来之前,牧民都会提前帮他们把房子收拾好,扫榻以待。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27岁的邱山桐是团队里的年轻一代,在城市长大的他看来,草原与城市同在一片蓝天下,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价值,哪里都是挥洒青春热血的舞台。

  邱山桐(右二)正在检查牦牛状况。(2024年7月摄)(受访者供图)

  记者从甘肃省委组织部了解到,近年来,甘肃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紧盯一线需求,着力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2020年以来,甘肃省属重点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637人,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9个、协同创新基地58个,引进45位院士、27位专家及其团队,设立博士后“两站一基地”123个,现有在站博士后733位。

  “放牛班”目前的研究目标是将AI技术应用到牦牛养殖中,实现对牦牛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潘阳阳说,草原青青,“放牛班”会赶着那健壮的新品种牦牛越走越远。(记者崔翰超)

【纠错】 责任编辑: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