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藏粮于地”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昔日靠天吃饭的黄土旱塬,正经历深刻变革。会宁县通过土地整治、水利配套和科技赋能,将零散薄地蜕变为“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良田,为干旱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根基。
老君坡镇沙寨村,曾经的“巴掌田”和狭窄土路制约了发展。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后,土地平整、道路拓宽硬化,大型机械畅通无阻。“以前地窄路窄,大型机械上不来,土地撂荒多。”村民汪效周说。如今耕作条件改善,村民自种意愿提升,土地更吸引了合作社流转。“路宽了,车好走了,今年荞麦长势喜人。”村民汪顺顺充满了希望。2024年,老君坡镇集中攻坚沙寨、谢岔、阳赵三村18300亩土地改造,向“土地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齐全、田间道路畅通”的目标坚实迈进。
高效节水灌溉是会宁破解“水困”的核心。在韩家集镇云台山村,过去玉米亩产仅350公斤至400公斤,今年引洮水贯通,预估亩产跃升至1000公斤左右,实现了“旱涝保收”。
目前,该镇高效节水灌溉覆盖3个村2.1万亩农田。“往年靠天吃饭,今年通水后按时浇水施肥,产量有保障,收入也稳定了。”经营主体代表钱旭功道出了心声。韩家集镇副镇长郭宁表示,通过示范种植展现“水效益”,明年将扩大规模打造节水农业示范区,让“水红利”转化为“增收力”。
对村民李彩云而言,滴灌水是几辈人的期盼。土地流转后,她既能获得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租金加工钱,怎么算都好!”李彩云笑容洋溢。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整治了抛荒田地和零星小田,优化了种植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推动了产业发展。
目前,会宁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万亩,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了基石。“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完善机制,强化保障,高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副主任王富军表示,“目标是到2035年将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