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朱王堡镇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通过探索多元增收模式、激活内生发展动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质效双升,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源头活水”。8月7日,朱王堡镇2025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集中启动仪式在陈仓村农特产品产销中心举行,一批带动能力强、群众受益广的新项目正式落地,成为全镇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
在陈仓村农特产品产销中心,记者刚进入室内,目光便被货架上的景致牵住了——各式农特产品挨挨挤挤,却又透着股农家特有的规整。土鸡蛋最是惹眼,蛋壳带着雨后泥土般的淡褐,缀着星星点点的浅斑,仿佛能摸到鸡窝里刚拾掇出来的余温;旁边的杂粮区更像打翻了调色盘,金黄的小米粒圆滚滚聚成小堆,暗黄的大麦糁泛着油亮光泽,货架上,“清河面粉”的布袋一字排开,布面印着的粗黑字样,袋身被粉粒撑得鼓鼓囊囊,仿佛凑近就能闻到石磨转动时扬起的麦香。最边上的塑料罐里装着纯手工菜籽油,金黄透亮得像融化的阳光,罐口蒙着层薄薄的油膜,细看能瞧见油花在罐底轻轻晃悠。
陈仓村综合干事李泽超说道:“我们的炉盔子,原料和手艺都透着实在——用的是农户手里收购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自带麦香;发面全靠老面引子,酵香醇厚。以前,各家各户零散做着卖,现在大不一样了!我们把周边会做馍馍的老手艺人都召集起来,统一配方、统一标准,揉面的力道、醒发的时间都有讲究,做出来的馍馍大小均匀、口感好,质量比以前好太多。大伙在这儿上班拿工钱,日子也比从前宽裕了,这炉盔子实实在在成了致富的‘香饽饽’。”
产销中心的加工车间里,烟火气与麦香交织成生活的暖意。挂面师傅挽着袖子,将醒透的面团推揉滚动,渐渐舒展成柔韧的面皮,提起两端轻轻一扯、顺势一甩,瞬间化作千百根银丝,而后被细心挂在木架上,像一帘细密的雨丝在晨光里泛着温润光泽。面点工人围守着锃亮的老鏊子,坚持用最原始的法子烧制炉盔子,鏊子烧热擦层菜籽油,不疾不徐的往炉膛里放入果木,精心烧制着每一屉炉盔子。
挂面师傅李克武告诉记者,我们的挂面,从和面到加工全凭一双手揉、捏、晾,不添其他东西。老百姓吃着踏实,咱做着也安心——就图个真材实料,让大伙儿尝到最本真的麦香。
在这些充满乡土智慧的实践背后,是朱王堡镇村集体经济蓬勃生长的活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7.05万元,同比增长52.65%。高原夏菜种植基地里,176座钢架拱棚整齐排列,年租赁收入突破82万元,带动各村均增收6万元;陈仓村农特产品加工项目打通“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汤宁村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中,12台现代化农机穿梭田间,为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动力……从传统手艺的产业化升级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让村级集体经济的“家底”越来越厚,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记者:王昱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