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流处 绿茵续新章——一场青少年足球赛事里的文化新IP-新华网
首页> 正文

黄河奔流处 绿茵续新章——一场青少年足球赛事里的文化新IP

2025-08-09 22:22:39
来源:新华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裹着黄土高原的雄浑,润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也在奔腾的浪花中沉淀着一项跨越千年的集体记忆——足球。

  盛夏八月,黄河岸畔的球场上传来阵阵呐喊。随着2025年“黄河母亲杯”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甘肃省兰州市鸣哨开赛,沿着黄河母亲臂弯而来的年轻球员们汇聚一堂,在绿茵场上追逐足球梦想。

  当足球的滚动与黄河的壮阔波涛同频共振,一个融合了历史底蕴、全民热情与时代精神的“黄河文化新IP”正在被共同擦亮。

  大河汤汤:千年足球记忆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足球运动最古老的雏形——蹴鞠曾在这里风靡。

  相传,“蹴鞠,黄帝作”(西汉刘向《别录》),其初衷是为了“练武士”,这项军事训练技能在后来演化为娱乐活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众多磨制光滑的石球,为“足球”早期活动形态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遥远旁证。从一个部落到一种文化,蹴鞠的基因,从一开始就深植于黄河文明的土壤之中。

  一些地方的画像石中仍保留了蹴鞠的风采。这些鲜活的史料,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黄河儿女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其参与的广泛性,展现出一种开放、健康的社会风貌。

  唐宋时期,这项运动更是迎来了黄金时代。上至皇帝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不少人以蹴鞠为乐。宋代宫廷画师所绘的《宋太祖蹴鞠图》流传至今,而民间瓦舍勾栏中的蹴鞠表演更是万众瞩目。可以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不仅是蹴鞠的诞生地、发展地,更是其文化记忆留存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

  薪火相传:民间“热土”上的脉动

  历史的余响,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回声。蹴鞠的文化基因,并未随着朝代更迭而消散,而是化作一种对足球运动朴素且持久的热情,流淌在黄河流域人民的血液里。

  从黄河在青藏高原的源头到齐鲁大地的入海口,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股“足球热”正在蔓延。在青海、甘肃的高原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海拔两三千米甚至更高的球场上挥洒汗水,足球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强健体魄的窗口;在宁夏、内蒙古的广袤土地上,校园足球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在陕西和河南,民间足球联赛十分火热,从业余联赛到社区足球赛,常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足球爱好者参与其中;在山东淄博,作为国际足联认证的足球起源地,当地通过节会展示蹴鞠表演,并举办论坛,推动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融合。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场自下而上的足球热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而沿黄河九省(区)无疑是这股热潮中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无数的乡镇球场、社区“野球”,周末自发组织的“约战”,构成了黄河流域足球最鲜活、最坚实的“毛细血管”。这些赛事或许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纯粹的热爱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自发的、民间的参与,恰恰是对古代蹴鞠“全民同乐”传统的最好继承。

  这种深厚的民间基础,也为“黄河母亲杯”这类区域性品牌赛事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证明了在黄河流域发展足球事业,不仅有历史文化的“根”,更有群众基础的“魂”。

  黄河文化新IP蕴含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当历史的延续与当代的脉动交汇于一点,让2025“黄河母亲杯”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既成了一场青少年足球技艺的切磋场,更是黄河流域文化音符的共鸣。

  参赛的500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之余,参加了丰富的文化研学活动。他们走进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参观秦腔博物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亲身体验兰州太平鼓的雄浑与牛肉面的匠心;他们站在黄河之滨,仰望黄河母亲雕塑,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足球少年们不仅在“踢”足球,更在“读”黄河。

  “黄河母亲杯”巧妙地将沿黄河九省(区)通过足球这一“通用符号”连接起来。这九个省(区),地理相连、文脉相通,共同承担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使命。这种跨越数千公里的握手,让“黄河大合唱”从一个宏大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富有青春气息。

  一个成功的文化IP,是城市乃至区域最好的“名片”之一,它能够有效整合体育、文化、旅游等多种资源,形成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于此,为流域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沿黄河各省(区)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形象、促进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从一个赛事到一个品牌,再到一个文化符号,“黄河母亲杯”正在探索一条将厚重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品牌价值的有效路径。

  黄河奔流的波涛,仿佛时代前进的铿锵脚步声。真正的文化IP,从来不是凝固的图腾,而是如足球般在千万人的奔跑中,永不停歇地滚动向前。(黄文新 李硕)

【纠错】 责任编辑: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