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08-08 18:05:26 来源: 兰州日报

七里河区沈家岭村:红岭绿田引客 改革活水富民

2025-08-08 18:05:26     来源: 兰州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原标题:红岭绿田引客 改革活水富民

  魏岭乡沈家岭村多元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下,走进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广袤的油菜花海与红色战壕遗址相映成趣。走进村道旁五彩油菜花海内,成群的蝴蝶、蜜蜂飞舞田间,吸引着游客们打卡拍照,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魏岭乡以“巍巍红岭”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通过红色文旅赋能、油料产业升级、农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让这片红色热土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红绿相映 多元产业激活力

  “今年暑期最高单日接待游客700人,四个月累计接待团队2万余人次!”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高俊霞介绍,依托沈家岭战役遗址的红色底蕴和千亩油菜花田的生态景观,村里推出红色参观、花海观光、忆苦思甜饭等特色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

  魏岭乡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旅游新路径。在农业产业上,打破传统以百合种植为主的单一模式,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油料、中药材、精细特菜等特色产业。

  魏岭乡副乡长樊富强告诉记者,“目前全乡油菜、油葵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预计收获油菜籽40万斤,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油料作物订单收购、品牌共建、销售上行全链条合作,有效解决农户产销难题。”

  生态筑基 路网绿廊绘新景

  漫步沈家岭,硬化道路通村达户,环境焕然一新。村民广场上63岁的张凤琴正忙着清扫长廊。“土地流转了3亩多,每月打扫卫生还能挣1700元!”像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62岁的杨菊英将7亩地流转后,通过售卖杏子、冬果梨、葡萄等农产品又添一笔收入。“环境美了,游客多了,咱的果子不愁卖!”杨菊英高兴地说道。

  沈家岭村的变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魏岭乡依托全区农村道路精细化提升改造工程,投资195万元实施油料种植基地产业路提升项目,累计改造提升道路5.8千米,有效改善了乡村交通条件,为产业发展和游客通达提供了便利。

  同时,持续深入开展“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专项行动,整合资金20.6万元,栽植苗木1.3万余株,进一步美化了乡村道路沿线环境,织就生态绿廊。此外,积极推进乡村道路亮化工程,在重点区域安装路灯,着力营造街巷明亮、出入便捷的乡村道路环境,让乡村夜晚更具魅力。

  改革赋能 盘活资源增动能

  发展的澎湃活力,源自改革创新的持续驱动。魏岭乡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经营和村企合作等形式,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带动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抢抓兰州市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机遇,进一步盘活经营性资产,累计推动魏岭乡白家岘村七道梁村小组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工程等12个项目,涉及资金538万元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在文旅产业方面,该乡正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以沈家岭红色文化资源、白家岘象狮山集群旅游资源、小山口康养基地资源为依托,精心打造由沈家岭3A级旅游景区、生态示范园区、康养观光景区和“幸福岭”康养基地组成的“三区一基地”观光线路,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这些资源要素的盘活,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和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

  放眼未来,魏岭乡蓝图已绘。樊富强告诉记者,“魏岭乡将持续升级‘红岭’品牌,扩大油料种植规模、开发红色研学课程、推广农特产品深加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生态农业‘强’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