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转渠口镇定西村的万亩棉田,粉色棉朵在烈日下生机勃勃。谁曾想,这里几年前还是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如今,科技赋能与综合治理让这片耕地从“沉睡”到“觉醒”,为西北乃至全国盐碱地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敦煌地处西北内陆盐区,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土壤盐分易积聚。全市37.72万亩耕地与园地中,盐渍化耕地占比不小,部分区域盐碱化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如何让盐碱地从“生态负担”变“发展资源”,是当地农业转型的关键。
敦煌以科技为核心,构建“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四维技术体系。农艺耕作上,优化种植结构,引导种植耐盐碱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年应用超18万亩),融合水肥一体化与“干播湿出”等技术降盐。物理修复方面,通过深翻抑盐切断盐分输送通道,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腐熟等改善土壤结构,使保肥保水能力提升15%~20%。动态监测上,建立24个长期样点、4个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形成“地面采样+定点监测+试验验证”体系,精准掌握盐分变化。科研攻关上,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将敦煌列为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动技术快速转化。
根据盐碱化程度,敦煌实施“梯度治理”:轻度区采用“灌水压盐+有机肥+菌剂”等模式,核心区增加土壤调理剂与耐盐碱作物;中度区结合土地翻耕,核心区侧重耐盐碱棉花种植;重度区运用“灌水压盐+秸秆还田+多种改良剂”或“拉砂压碱”等模式。通过筛选试验,总结出适配模式,实现“有盐无害”目标。
2025年,敦煌在转渠口、郭家堡镇实施10050亩盐碱地治理,建3个千亩示范点和核心试验区,试种多种耐盐碱作物及改良产品。如今,昔日盐碱地长出棉花、蜜瓜等,成了农户的致富田,实现从“生态负担”到“绿色粮仓”的跨越。 (唐囡囡 贺生兵 唐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