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 察】兰州市积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让居民“近”享美好生活
李宏(左一)和社工一起为小朋友讲解图书馆相关知识。
赵辉医生正在为居民开药。
武威路社区幸福食堂。
居民正在打菜。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君洁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
夏日时节,漫步在兰州的大街小巷,温馨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幸福食堂中,飘散着家常饭菜的香气;社区医院里,医护人员守护着居民的健康防线;一场场亲子文化活动充满欢声笑语,孩子和家长在文化滋养中共成长……
近年来,兰州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待——从“油盐酱醋”到“文体医养”,通过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品质,用“小社区”托起“大幸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便捷优质服务,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幸福食堂:一餐一饭暖人心
临近中午,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街道武威路社区的幸福食堂陆续有居民前来就餐。鱼香肉丝、木须肉、炒青菜、土豆丝、米饭、花卷……智能打餐台前,热腾腾的饭菜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居民取上餐盘,按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菜品。
张大妈是第一次来幸福食堂,她说:“平时家里只有我和老伴儿,做饭一直是个难题,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觉得营养不够……”在邻居推荐下,她和老伴儿特地来尝尝幸福食堂的饭菜。品尝了饭菜之后,张大妈和老伴都挺满意,“这里饭菜品种多,味道也好,以后不想做饭的时候我们就来这里吃,方便又营养!”
食堂负责人张旭蕾介绍,食堂引入了智能点餐系统,居民只需在第一次就餐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注册,之后就餐刷脸即可。不方便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和居民,可以凭身份证办理实体就餐卡后刷卡就餐。张旭蕾说,后台会将就餐记录通过微信小程序同步发送至就餐者,包含每餐菜单、每道菜的营养分析,可以帮助就餐者自己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量。
武威路社区幸福食堂今年6月25日正式营业。武威路社区党委书记刘小满介绍,幸福食堂通过和第三方康养机构合作,为辖区居民提供助餐、休闲服务。幸福食堂为居民提供一日三餐,每天总共有16种菜品供居民选择。食堂隔壁还设置了几间休闲室,全天为居民开放,居民可以在此下棋、娱乐。“最近天热,休闲室里比较凉快,有的老人就会提前过来,和邻居们一边聊天,一边等待午餐。”刘小满说。
在城关区五泉街道闵家桥社区金昌南路的幸福食堂,土豆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等十一道菜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当天的午餐是菜拌面,居民们正在自主搭配拌面的菜品。
6月30日,金昌南路幸福食堂揭牌营业,以老字号酒楼作为第三方挂牌助餐点,为市民提供午餐和晚餐。幸福食堂负责人赵红珍说:“挂牌之后,我们对价格进行了调整,菜拌面或者快餐米饭的价格为13至15元,6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8折优惠。每周更新菜单,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让大家吃饱、吃好。”
一个个小小的食堂,托稳了市民的餐盘,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滋味,让大家吃出了“幸福感”。
基层医疗:健康守护零距离
今年年初,兰州市发布79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病种目录,感冒发烧、肠胃炎、颈椎病等常见病在街道和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得到诊治。
在城关区铁路东村火车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赵辉正在为前来就诊的居民开药。
“药一定要按时按量吃,下周记得过来复查。”开完药,赵辉仔细叮嘱患者注意事项。
赵辉告诉记者,自己平均每天接诊20至30人,忙的时候一天要接诊50位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挂号区、门诊区、输液区全部设在一楼,方便居民看病,也节省了就诊时间。对辖区内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心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中心主任白聪达介绍,目前中心已经和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建立“医联体”,三所医院的优势资源和专家团队下沉基层,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中心具备完善的转诊体系,中心医生可通过转诊系统将患者病历提交至“医联体”医院,由三甲医院的医生给出治疗方案。
去年冬天,辖区居民马爷爷因为反复头晕来中心就医,经检查,马爷爷是因为心脏不适导致的头晕。赵辉第一时间为马爷爷联系了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在医生的帮助下,马爷爷成功完成了手术。康复后,马爷爷特意来感谢赵辉。他拉着赵辉的手说:“赵医生,多亏了你,我现在头不晕了,感觉特别好!家门口的医院真靠谱!”
在五泉铁路西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在导诊护士帮助下完成挂号,拿着号码牌前往相应科室,医生诊疗后提出治疗建议及注意事项。
刚从全科诊室看完病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前两天被蚊虫叮咬,一直不见好转,所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陈女士说,以前去看病至少要请假半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挂号、诊断和取药等流程,也不用跑上跑下,特别方便!
陈女士和马爷爷的话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一个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的服务模式,成了居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让“小病不出社区,家门口就能看病”成为现实。
文化服务:促进亲子共成长
近日,七里河区西站街道建西东路社区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共建单位为辖区未成年人及家长讲述历史故事。
活动现场,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讲解岳飞的生平,通过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大家的代入感和沉浸感。现场座无虚席,老师新颖的授课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孩子们纷纷上前和老师进一步探讨,许多家长也表示,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收获满满,希望以后社区可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2024年底,建西东路社区对原有的活动室改造升级,划分出不同区域,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地。
如今,建西东路社区舞蹈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社区还与辖区的艺术培训机构签订共驻共建协议,由机构为辖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艺术培训服务。孩子们在教室上课时,家长可以在图书区借阅图书,或是欣赏美术展品……实现了“孩子上课、家长活动”的双赢,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日前,城关区张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区在社区儿童图书站举办了一场亲子阅读活动。活动现场,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分享感悟。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挖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思考能力,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山字石社区党委书记王婷介绍,在兰州市少儿图书馆支持下,社区今年建立了儿童图书站,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成长。
兰州市少儿图书馆的李宏,四个月前被单位派到山字石社区进行文化帮扶。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她也参与社区其他事务。“现在我和居民已经很熟悉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希望举办什么样的阅读活动都跟我说,我会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活动。针对居民需求,我策划了故事会、绘本阅读分享会、图书馆知识讲座、‘小小图书管理员’社会实践活动等阅读推广活动。”李宏说,“只有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文化服务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从幸福食堂到基层诊疗,再到亲子文化服务,这些便民举措如同细密的针脚,为居民织密“幸福网”,让幸福触手可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