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促增收 甘肃省“三夏”生产稳定有序-新华网
首页> 正文

科技赋能促增收 甘肃省“三夏”生产稳定有序

2025-08-07 09:01:32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颗粒归仓保民生 科技赋能促增收

  ​——我省“三夏”生产稳定有序

  2025年“三夏”期间,甘肃省农业农村系统紧扣粮食安全核心任务,以高效机械化作业筑牢丰收根基,以科学防灾减灾应对旱情挑战,以“四良融合”激活单产潜力,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书写出“颗粒归仓、应种尽种”的奋斗篇章。

  机械化护航“三夏”进度 丰收底气持续夯实

  近日,全省各地“三夏”生产进入收尾阶段,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丰收轮廓:冬小麦累计收获744.84万亩,收获进度达96.42%,机收率稳定在96%以上;春小麦累计收获82.46万亩;冬油菜收获近尾声,162万亩种植面积已全部完成收获;复种作物面积累计达328.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69.53万亩,夏玉米、豆类、薯类等秋粮作物已按农时落地,为全年粮食产能再添底气。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全省上下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硬核保障。省农业农村厅提前成立“三夏”机收工作专班,制定应急工作预案,公布142部服务保障热线,发放6000张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在主要交通干线设置436个跨区机收接待站。徽县的麦田里,秸秆打捆机与旋耕机紧随收割机同步作业,一次完成收割、秸秆处理与土地旋耕,为麦后复种节省了宝贵时间。

  技术服务下沉一线成为提速关键。全省组织投入40万台(套)农机具迎接“三夏”,15.7万名机手、修理工经专业培训上岗。在平凉市什字镇,农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户调试收割机,通过精准调整割台高度、行进速度,将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据统计,全省设置213个机收损失监测点,通过全程监管确保粮油作物减损增效,预计挽回粮食损失超3万吨。而这一系列农机服务的强化,正得益于全省用于农机作业补贴、跨区服务保障的专项投入,让“机器换人”既有政策支持,更有资金托底。

  抗旱防汛双线作战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今年“三夏”,甘肃省农业生产遭遇极端天气多发的严峻考验。4月中旬以来,全省旱情早发重发,部分地区土壤墒情不足,对冬小麦灌浆和夏播作物出苗造成威胁;进入6月,部分地区又遭遇短时强降雨,给麦收晾晒和田间管理带来挑战。面对“旱涝交替”的复杂局面,省农业农村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打出“预警-指导-资金”组合拳,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精准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关键。入夏以来,甘肃省农业部门联合气象系统发布农业灾害预警信息22期、灾害风险提示5期,针对干旱、冰雹等灾害制定专项防御方案。农户根据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为作物生长筑牢防线。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同步发力。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小麦玉米马铃薯抗旱技术措施》,组织2000余名农技人员分片包抓,推广覆盖保墒、集雨补灌等实用技术。甘肃省部分地区采取“引水上山”等工程,解决了复种作物的灌溉难题。省级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受旱市县购置灌溉设备、调配应急水源,让每一分钱都用在“解渴”关键处。

  针对甘肃省“七下八上”“旱涝急转”等情况多发的现状,全省各地加大力度推动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全省312个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与52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24小时待命,在遭遇短时强降雨时,迅速组织排涝机械抢排田间积水,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从抗旱到防涝,我们随时切换‘作战模式’,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大的影响。”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表示。

  “四良融合”激活潜力 单产提升成效显著

  推动粮食增产,着力单产提升是最为重要且有效的抓手。

  今年“三夏”期间,甘肃省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为主要举措,让科技红利在田间地头充分释放,多项作物单产创下新高。这背后,54.28亿元涉农资金的精准投放成为重要支撑——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到绿色高产创建资金,从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补助到规模主体单产提升奖励,每一笔投入都精准对接增产需求。

  良田建设是单产提升的基础。甘肃省从涉农资金中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耕地轮作区域开展耕地质量监测,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灵台县什字镇千亩冬小麦示范片,经土壤改良后亩产达535.7公斤,较周边地块显著提升;张掖市甘州区的耕地轮作示范区,通过“麦后复种豆”模式,土壤肥力持续改善,为作物高产提供了“沃土”支撑。

  良种推广支撑起单产提升根基。依托涉农资金中的良种补贴项目,《甘肃省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技术目录》发布后,陇鉴系列冬小麦、陇薯系列马铃薯等新品种加速推广。东乡县唐汪镇照壁山村的设施大棚里,早熟马铃薯冀张薯12号亩产达4074公斤,刷新当地纪录。全省累计推广粮油新品种16个,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6%。

  良法应用破解单产提升生产瓶颈。在18个由绿色高产创建资金支持的粮油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集成技术模式让“藏粮于技”落地生根。张掖市甘州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采用“4+4”“4+2”等高效模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全省已落实复合种植36.49万亩,在8个节水增粮推进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又增产”。

  良机效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让先进技术“用得上、用得好”。庆阳市推广小麦浅埋滴灌技术,通过机械精准布设滴灌带,节水30%以上,亩产提高10%;徽县、成县等地实现“机收+旋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复种大豆抢时增效,为秋粮增产争取农时主动。

  如今,全省夏粮收割已近尾声,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全省上下正以政策护航、科技赋能、防灾固效的多重保障,稳步迈向全年粮食产量1260万吨以上的目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纠错】 责任编辑: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