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烽火岁月-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参考消息特稿|“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烽火岁月

2025-07-31 10:22:23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烽火岁月

  文/本报记者 文静 刁慧琳

  1937年深秋,甘肃兰州南滩街54号的小院门前,悄然挂起一块木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这座藏身闹市的院落,在抗日战争的艰危岁月里跃动着炽热脉搏,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通国际援华通道的重要支点。

  这里曾是营救红西路军的机构,是连接延安与莫斯科的红色纽带,也是《西北青年》《战号》等革命火种的“播种机”,被周恩来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如今,这座古香古色、青瓦砖雕的院落已修缮一新,成为甘肃省唯一以抗战遗存为依托的革命纪念馆。

 陇原大地一盏红色明灯

  1937年5月,为营救红西路军被俘失散人员,张文彬、彭嘉伦等七人抵达兰州,秘密筹建“红军联络处”,对外称“彭公馆”,开展营救工作。

  7月29日,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中共中央驻甘肃代表身份抵达兰州。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兰州红军联络处”随之更名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亦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成为中共在兰州的公开机构。

  办事处成立后,在党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嘉伦、伍修权及秘书长朱良才的领导下,展开了“推动上层、发动中层、深入下层”的统战工作。“新一军军长兼兰州警备司令邓宝珊、爱国民主人士高金城、省参议会议长张维、裴建准、水梓等,都成了办事处的常客。”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潘洁说。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通过组织主题展览,积极发挥教育功能,传承红色文化。(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网站)

  办事处设立期间,抗日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妇女慰劳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甘肃青年抗战团、王氏兄妹剧团等相继成立。“《西北青年》《妇女旬刊》《战号》等报刊也应时而生,抗日宣传与爱国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众多优秀青年毅然离乡,奔赴延安学习或投身革命。”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袁志学说。

  据现有资料,仅1938年5月至8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就推荐了30多名进步青年前往延安。

  在袁志学看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成立打破了甘肃沉寂已久的抗日局面,是救亡运动由冷清走向蓬勃的转折点,深刻影响了甘肃革命斗争,中共主张广为传播。

  西北国际交通线战略支点

  1937至1942年,正值中共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与共产国际及苏共的联系、争取支持至关重要。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办事处,中共建立了与苏联的交通线。其中,作为横贯欧亚“抗战输血管”枢纽的兰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鉴于兰州在转运苏联援华物资中的关键作用,苏联在此设立了外交、军事和商务三个代表处。“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从甘肃兰州运往中国抗日前线,国共双方领导人及国际友人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往来于中苏之间。”潘洁说。

  与苏联驻兰州的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联系、传递党的文件资料、接待中苏两党往来人员、转运各类物资,是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原址的一间展室内,陈列着一套圆桌椅。“这是1938年苏联外交代表处赠送的一套苏式桌椅,周总理曾使用过。”潘洁说,1939年和1940年,周恩来赴苏联治病,曾两次途经兰州、住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夫人邓颖超同行。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还接待过往来于苏联和延安的国际友人。1937年,化名“胡光”的胡志明从苏联前往延安时曾居于此,直到安全抵达延安后,工作人员才得知,他就是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

  “办事处常常住满了来往于中苏之间的人员。”潘洁说,当时的兰州,成为我党对外交流、联络的重要枢纽,是一处关键的国际联络站、接待站和转运站。

  1943年11月2日,随着原定任务基本完成及形势变化,党中央决定撤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31日第7版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