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兰州空战:中苏携手守护援华“生命线”
文/本报记者 文静 刁慧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在中国西北长空展开。当日军轰炸机的轰鸣撕裂云层,黄河之畔的金城兰州成为抗战烽火中炽烈的战场。
彼时的兰州,不仅是贸易往来的丝路重镇,更成为维系中国抗战命脉的“生命脐带”——苏联援华的各类物资,沿着蜿蜒的西北公路与空中航线,穿越戈壁与雪山,经此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看来,切断“输血”通道,才能将中国困于孤立无援的绝境,瓦解抵抗意志。1937年至1941年,激烈空战在兰州苍穹下悲壮书写。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的银翼掠过祁连山巅,与中国飞行员并肩升空,在数十次的空袭与反制中,中苏壮士以铁与血的代价,守护住了抗战物资的生命线,共同浇筑了一座超越国界的精神丰碑。
20世纪30年代的兰州(资料图片)
连接苏联与中国大后方
盛夏时节,位于兰州市中心的中山铁桥上游客熙攘。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天下黄河第一桥”横跨两岸、连接古今。80多年前,这里也曾车水马龙——由苏联提供的大量援华物资跨过铁桥、经兰州中转,运送到全国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中国和苏联建立了一条以陕西西安、甘肃兰州、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为连接点,包括空中航线、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渠道。
沿着这条从延安经西北到达苏联莫斯科的国际交通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1937年5月,在甘肃兰州南滩街54号(今兰州市城关区甘南路700号)建立了半公开的红军联络处,主要职责之一是转运苏联援华物资、接待中央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往返苏联。
这条和古丝绸之路高度重叠的交通线,所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车流从苏联进入新疆,经甘肃玉门、嘉峪关、酒泉、武威到达兰州,在几乎没有路的沙漠戈壁上压出一条“大道”。
“由于汽油珍贵,汽车无法大规模使用,古老的驿运成为主流交通方式。”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潘洁说。
1938年,甘(肃)新(疆)公路正式开工修建,成为连接苏联与中国大后方的“生命线”。甘新公路全线贯通后,大大缓解了运输压力。运送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的车队分批进入这条通道,每批少则近百辆,多则三四百辆。
“中国克服艰难的运输条件,依靠国际援助,挺过了艰难时刻。当时的兰州是重要的国际联络站、接待站和转运站,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袁志学说。
苏联援华将士血洒长空
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公园东侧山麓,坐落着一座六角重檐的纪念亭。纪念亭前的台阶正中,一座黑色纪念碑上用俄文铭刻着苏联籍飞行员烈士的英名。
这里曾是兰州抗战防空高射炮阵地遗址,如今是兰州空战纪念亭。抗日战争初期,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援华志愿航空队,协同中国空军一起对日作战。这些来自苏联的空军将士,被中国军民称为“斯大林之鹰”。
苏联提供的第一批援华飞机于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陆续飞抵兰州,进行交接后飞赴全国各战区。图为交接时的合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网站)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源源不断的援华物资经兰州转运到抗日前线,兰州成为苏联援华物资中转站和集散中心,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枢纽。为了截断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国际交通线、瓦解后方经济来源,1937年11月起,日军派出轰炸机突袭兰州,对以兰州为中心的沿线城市展开了多次疯狂轰炸。
在日军长达四年的频繁侵袭中,甘肃军民损失惨重。据统计,日本空军出动1081架次,对甘肃省11个市县展开无差别轰炸,造成1426人死亡。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下,兰州当时最繁华的中山市场被毁,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普照寺也被夷为平地。
根据1937年8月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先后派出300多名援华军事顾问前往中国各个战区充当军事顾问,并组建了援华志愿航空队,先后派遣了2000余人前往中国参加对日作战。
为了保卫这条运输生命线,驻扎在兰州的中苏空军多次与日军展开空中血战和地面防空战,挫败了日军的多次空袭,保卫了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的畅通。其中,1939年2月20日和23日的空战,中苏空军共击落10余架日机,是中国空军抗战以来取得的较大胜利。
“苏联不仅在物资上大力支持中国,在军事上也给予积极支援,先后多次派出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和地勤人员进驻兰州,帮助训练中国空军飞行员。”袁志学说,在当时驻守兰州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中,就有之后成为苏联空军总司令、空军元帅的日加列夫,他曾在1937至1938年率领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中国作战。
在中苏空军的顽强抵抗下,这条以兰州为枢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得以保持畅通,由苏联提供的各类援华物资经兰州流向抗战前线。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有200多名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国英勇牺牲。如今,武汉、南京、重庆、广州等地保留着纪念苏联志愿飞行员的纪念碑,以及牺牲在中国的苏联志愿飞行员的坟墓。
“参战名录中记载了25名牺牲在兰州空战中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人员。”潘洁说,实际牺牲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队员远多于此。
铭记先辈并肩抗日历史
走进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14岁的靳子涵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重温80多年前中苏勇士碧血染长空的抗战故事。
“原来家乡上空曾击落过日军飞机,家乡的机场上曾停留过苏联援华飞机。”靳子涵说,此次观展经历让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跃然眼前。
靳子涵是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今年5月,在老师的带领下,包括她在内的30多名共青团员在这里完成了团员宣誓仪式。
“从少先队员成长为共青团员,理想信念的教育十分关键。”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老师阎丽说,学校组织新团员来这里学习抗战历史,深刻认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
中苏空军在兰州空战中联合抗日的历史也引起俄罗斯社会各界的关注。2015年,由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队员后代组成的访问团曾专程前来追寻先辈的足迹,并主动捐赠了一批画册、纪念文章等,进一步丰富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藏。
2020年,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参赞阿列克谢耶夫一行来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在展览中回顾抗战时期苏联援助中国的历史,以及兰州空战期间中苏空军携手抵御日本轰炸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空战的亲历者正在不断凋零,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袁志学说,当地将持续挖掘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3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