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产业筑基 新兴产业发力——平凉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夏日的平凉,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一幅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今年上半年,平凉市聚焦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聚链成群,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传统产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作为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平凉煤炭产业始终是工业经济的“稳定器”。上半年,全市生产原煤1431万吨,同比增长11.6%。
今年以来,华亭煤业集团千万吨集中智能化洗选厂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化洗选工艺大幅提升煤炭附加值。
“目前设备单机调试已完成,项目预计8月底全部完工。”项目专班组组长张保宁说,过去原煤直接外销,现在经过智能化洗选,大大提升煤炭品质和价值,实现煤炭集中洗选、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
与此同时,灵台电厂1号、2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为陇东能源基地再添新动能。在电厂周边,配套的运煤专线、灰渣综合利用项目正在规划,一个以煤电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崛起,建成后将形成“煤炭开采—清洁发电—灰渣利用—生态建材”完整产业链。
作为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特高压外送工程的配套项目,灵台电厂是山东能源集团在我省投资建设的首个大型百万千瓦级电厂项目,总投资78.82亿元,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有效助力山东、甘肃两省经济发展,为甘肃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开辟新路径。
火电行业同样表现亮眼。华能平凉发电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机组能效持续优化,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高质量完成设备治理工作,加强现场文明生产整治,既保供电又护蓝天。”公司总工程师张斐说。
新兴产业“生力军”势头强劲
在传统产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平凉市抢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崇信县工业集中区的雨森纸制品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投产,项目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同步跃升。“三期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营收达28亿元,年纳税1.5亿元,产品将通过智能物流体系辐射西北五省区及中亚市场。”企业负责人苏马力信心满满。
而在平凉工业园区,新仰韶微生物制剂及合成生物制造项目的投产,对打造西北生物酶制剂、发酵产业集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主要生产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市场需求大,市场前景广阔。”甘肃新仰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宇介绍道。
叶润豆制品项目则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物流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填补了当地电厂余热余压利用及规模化食品加工方面的行业空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腐竹、豆腐干、素火腿等产品10.8万吨,实现年营业收入10.8亿元,吸纳就业4000余人。”崇信叶润食品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利斌说。
产业集群“聚链成势”助推升级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平凉市聚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链,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纸制品包装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重点实施红峰公司蒸汽疏水阀研发与生产数字化改造、平凉海螺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在生物制造领域,带动生物医药、饲料添加剂等细分领域发展。加快雨森纸制品、叶润豆制品项目建设,积极打造轻工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幄肯中晶为依托,加快下游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上半年,平凉市智能制造产业链预计完成产值25.3亿元,新增链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规上企业达到44户,链上企业达到70户以上。
“我们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平凉市工信局局长杨东虎表示,将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突出项目支撑、企业引培,强化数智赋能、科技赋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体抓好园区提档更新、服务优化出新,全力扩规模、调结构、增效益,以工业经济新突破塑造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