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昂扬奋进 向新向好——我省上半年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3月16日,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宣告建成投运。图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连接线立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上半年,甘肃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发展答卷: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468.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
从全国来看,甘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可以说是殊为不易,可圈可点。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四强”行动,着力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强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纵深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高开高走、效速兼优的良好态势。
在一季度开局良好的基础上,上半年,全省“稳”的底盘更牢、“进”的势头更足、“新”的动能更强。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生产供给支撑有力,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甘肃,正信心满怀、奋力拼搏,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
全力奋战 经济运行亮点纷呈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繁重,意义重大。
在关键期布局,确保甘肃发展行稳致远——
增强主动性、把握主动权是抓好经济工作的关键之举。
今年以来,甘肃省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一着不让抢抓机遇,一刻不停加快发展,一步不落追赶进位,确保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开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跑好开年“第一棒”,打好开年第一仗。
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118.7亿元,同比增长6.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呈现高开高走、向上向好、全面进位的积极态势。
乘势而上,奋楫前行。4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议,对下一步重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全力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实现全年目标积势蓄能。
于关键处发力,夯实经济稳中求进基础——
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紧盯“两重”“两新”政策导向,围绕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各级各部门千方百计争机遇、赶进度,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推动省列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就提速、起步就争先”。
又一条陇电外送“高速路”建成了!
5月8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陇电入鲁)竣工投产。
这是继“陇电入湘”之后,甘肃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每年,将向山东输送风电、光伏发电、火电及储能电量360亿千瓦时,相当于超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其中一半是绿电。
这不仅为山东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强电力支撑,也为甘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平添了新的引擎。
重大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有力支撑了甘肃经济向上向好发展。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保持稳步增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
尤其是,在加力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的背景下,工业投资连续5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拉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
农业是甘肃经济的“稳定器”。
今年春季,甘肃省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4月、5月,全省出现大面积旱情,给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打好抗旱主动仗,助农稳产保丰收。甘肃省压实工作责任,从陇东到河西,陇原大地吹响了全力抗旱保供水的号角。
科学调度水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抗旱作业、选育抗旱品种……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落地,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预计全年夏粮产量341.01万吨。
上半年,甘肃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10.5亿元,同比增长6.1%,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态势,增速自去年以来稳定在6%以上。蔬菜、水果、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均实现了较快增长,禽肉、牛奶产量增速达20%以上。
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有力支撑了群众收入增长,保障了民生。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9元,同比增长6.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教育、社保等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增长2.6%,完成全年任务的68.3%。
向关键点落子,抓住“两新”政策机遇——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年初,国家“两新”政策新部署公布后,甘肃省加紧细化相关政策,优化补贴流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
1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类数码产品首次进入补贴范围,让3C数码产品换新需求进一步释放的同时,也让更多消费者获得了“真金白银”补贴。
4月,《2025年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2025年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全省交通运输领域“两新”政策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国家一揽子政策加力和省里一系列促消费措施的支持下,消费回暖步伐加快,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自年初以来持续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热力值”不减。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6.8亿元,同比增长3.9%,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9.6%、40.4%、23%,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7.8%。
砥砺前行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酒泉市金塔县广袤的戈壁滩上,一座247米高的吸热塔直冲云霄。塔的周围,整齐排列着25594面定日镜。每3至6秒,这些定日镜会自动调整一次角度,将太阳光精准反射到吸热塔上。距离这阵列不远处,是长达数公里、如波浪般连绵起伏的蓝色光伏板。
这是已建成的全球最大的“光热+光伏”发电基地——设计总投资42亿元、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金塔中光太阳能“光热+光伏”试点项目。今年4月,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5月,10万千瓦光热项目投入运行。
“每年可发电13.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48.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1万吨,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显著。”项目负责人说。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风光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禀赋优越,用好、用活、用足甘肃这些特有的资源,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甘肃省加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交汇期,省委、省政府把握甘肃发展特征,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甘肃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为产业拓展了空间,塑造了新优势,形成了新的发展动能。
——构建工业优势。
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电解二分厂内,在两台机器人精准快速的操作下,刚刚生成的纯度达到99.99%的铜板从不锈钢阴极上剥离。一旁,另一台机器人有序地将铜板放置到了指定位置。
在不远处的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铜箔分厂车间,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厚度仅4.5至8微米的铜箔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运往全国各地。
以金川集团为代表的甘肃工业企业坚定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迈向高端,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逐步摆脱“原字号”“粗字号”“重字号”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工业在甘肃经济中所发挥的“基本盘”作用愈发沉稳。
上半年,甘肃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连续23个月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4个月位居全国前三。有色、电力等重点支柱产业增势强劲,铅、黄金、精炼铜、白银、镍等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呈两位数增长,天然气产量增速、发电量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
——重塑产业格局。
走进位于酒泉经开区的酒泉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的电池生产车间内,107台无人智能小车来回穿梭,不知辛劳地将各种生产原料搬运到指定位置。一片片泛着蓝光的原硅片经过12道工序打磨,成为光伏电池片。
“光伏电池片是光伏组件的核心元件,能够将光转化为电,我们的光电转换率达到了26%。”正泰新能源电池车间工艺工程师拓明聪介绍道。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正将甘肃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和生态效益。
聚焦“风光水火核”,酒泉全力推进优势优质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依托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风光电资源优势,嘉峪关统筹发展光伏发电、储能、新能源电池和绿色高载能等配套产业,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新兴动能不断集聚。
甘肃省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205.4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65.6%,居全国第2位,规上工业新能源发电量增长8.9%。
——培育特色文旅。
夜幕降临,一束束灯光点亮了嘉峪关关城的轮廓,五彩斑斓的灯光将古老关城映照得如梦如幻,激光投影在城墙上勾勒出绚丽多彩的画卷。通过应用光、影、数字科技、实景舞台演艺等多元形式,一部《天下嘉峪关》沉浸式夜游灯光剧,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兰州市东百兰州中心的“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一幕幕充满丝绸文化的剧目循环上演,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拱手迎客,与古色古香的汉代风格建筑、悠扬婉转的汉乐相得益彰,让游客体验一番大汉风情。
文旅是甘肃的一张亮丽名片。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甘肃各地挖掘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蕴含的时代价值,全省文旅市场活力四射。
上半年,全省文旅市场热度高涨,假日消费也明显提升,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分别增长10.1%和15.2%。
一个个振奋的数字,折射出甘肃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锚定“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目标,今年,甘肃省纵深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紧盯短板指标,精准发力、多点突破、固强补弱,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上半年,全省新设立经营主体数量增长1.2%,日均新设立企业达247户,比去年同期多22户。从民营经济看,发展势头良好,民间投资信心提振,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项目民间投资增长8.7%,规上工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9%,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6.5%。
一条条上扬的曲线,更体现出甘肃持续加大的招商引资力度。
甘肃省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聚焦线索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推动全省招商引资保持较快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动力活力加速释放。
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增长势头强劲,共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4131个,到位资金增长37.2%;第31届兰洽会签约合同项目金额达6500.8亿元,较上届增长7.6%。
产业格局不断重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资项目接踵而至,甘肃发展后劲十足。
抢抓机遇 塑造开放新格局
4月2日上午,一架满载25.4吨货物的国际货运包机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起飞,前往乌兹别克斯坦,标志着“兰州至塔什干”全货机航线顺利恢复运行。
9天后,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中吉乌—阿”铁公联运国际班列满载着日用百货、纺织品、机械配件等货物,从兰州启程,开往阿富汗海拉顿。
繁忙的跨境运输,是甘肃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注脚。
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甘肃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好用好陆上通道、繁荣空中通道、畅联网上通道,不断强化甘肃在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通道地位,切实把“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成效。
打造“钢铁驼队”连接亚欧大陆——
以兰州、天水、武威三大陆港为平台,甘肃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陆续开通运营中欧、中亚、南亚、陆海新通道、“中吉乌”中亚新通道、东部海港铁海联运等“四向多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覆盖欧洲、亚洲、非洲等地20多个国家。
拓展“空中丝路”畅通贸易通道——
以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为依托,甘肃积极构建“骨干网、通道网、干支网、大众网”四大网络,加大南向、西向国际地区航线拓展力度,开展“集采+分拨+配送”一体化商贸业务,为甘肃特色产业发展搭建空中经济通道。
今年上半年,甘肃民航物流公司完成货邮吞吐量3.19万吨,开通全货运航线9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3条,通达塔什干、莫斯科、阿拉木图。2016年以来,累计货运通达国家和地区达到21个。
推动“通道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定期调度重点企业外贸运行情况、深入解读全省稳外贸政策、畅通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构建“通关便利+安全可控”的智慧监管体系……甘肃商务部门和兰州海关推出一系列惠企措施,助力企业抢抓热点机遇,开拓海外市场。以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通道+物流+产业”运行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甘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顺畅高效。
开放载体愈发坚实,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哈萨克斯坦的亚麻籽、秘鲁的银精矿、东南亚的水果……通过“一带一路”,国外货物源源不断进入甘肃;
兰州的重装机械、金昌的有色金属、酒泉的蔬菜种子……凭借“通道优势”,甘肃“优品”加速出海。
今年上半年,甘肃省外贸进出口势头强劲,进出口总值352.1亿元,同比增长33.8%,进口、出口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机电产品、“新三样”产品出口均显著增长。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5.3亿元,增长33.1%,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5.3%。
百业兴盛,交通先行。甘肃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大提速、大升级、大畅通,重塑丝路枢纽地位。
3月16日,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宣告建成投运。工程以2030年为设计目标年,按照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的体量进行规划设计,将极大地满足现在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民航运输需求,成为展示甘肃、连接世界的“丝路新枢纽”。
3月30日,连接兰新铁路、柳敦铁路,全长3.26公里的甘肃金维弘源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运营,形成年装运400万吨煤炭的运输能力。
5月28日,G571肃北至若羌公路阿克塞至拉配泉段项目开工建设,成为甘肃省首个全线开工建设的“三大新通道”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开辟出河西走廊进出新疆南疆地区的首条快速通道。
…………
一个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不断书写新的丝路传奇,开辟出甘肃与世界同频共振、世界与甘肃共享机遇的坦途。
勇担使命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兰州段在兰州西固区四季青街道辖区有个叫寺儿沟的洪道入河口。兰州市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巡河员陈砚每天都要来到这里,检查工业排口水质,排查生活污水排放、建筑及生活垃圾等污染隐患,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黄河水质的细微迹象。
今年3月,民勤县发出“请到民勤种棵树”的邀约,五湖四海的志愿者闻讯而来。“看到亲手种下的梭梭、花棒、柠条冒出翠绿的嫩芽,一切辛苦都值得。”在治沙基地坚守50天的江苏南京志愿者徐南感慨地说。
两个场景,展示同一目标。
2023年7月,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组织实施“七大标志性战役”,推动山川秀美新甘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年12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两个《决定》,彰显责任担当。
甘肃在全国生态大局中的功能作用举足轻重。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也是必须扛好的政治责任。
——守护大河安澜,实现一河清水向东流。
甘肃全力推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统筹抓好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今年以来,甘肃省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建成投运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62座县级及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中的59座完成提标改造,5607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33个地级和109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上半年,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9%,无劣Ⅴ类水体出现。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甘肃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淘汰类产能出清,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老旧车辆、老旧机械,完成酒钢、榆钢、兰鑫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45个,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6个,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个,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78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27台,改造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108台。
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3.31,同比改善6.1%;优良天数比率84%,同比增加0.6%。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让绿色成为最靓的底色。
甘肃完成祁连山生态状况监测评估,修订祁连山生态保护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纳入美丽甘肃建设考核统筹实施,建成运行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站,有力地推进了祁连山生态保护。
甘肃聚焦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以赴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持久战、阵地战。今年5月,在民勤,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环绿洲林带完成锁边闭环,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打牢基础。
甘肃锚定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蕴,蓄势而发,乘势而上,将历史机遇转化为发展势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