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板凳上交心 协商中破题——永昌县基层协商议事见闻
夏日炎炎,绿荫如盖。在永昌县东寨镇新二坝村几棵老树下,几张小板凳随意一围,便成了“议事厅”。
“老哥,你看隔壁村张家嫁闺女,彩礼20万元,小两口结婚就背债,日子多难!”村干部与乡亲们坐在一起,掰着指头算起细账,“老李家新事新办,省下的钱买了小货车跑运输,日子多有奔头!”
一席家常话,引得村民们频频点头:“在理!省下那大操大办的钱,给娃买农机搞生产多好!”“对老人生前孝顺比啥排场都强!”
这温馨的一幕,是金昌市永昌县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破解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永昌县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将协商民主理念深深植根于乡村沃土,通过形式创新、问题导向、制度保障,让“商量”焕发强大的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接地气、聚人气、解民忧、促善治的基层治理新路。
协商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真问题。永昌县城关镇赵家庄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让“商量”结出惠及民生的“实”果子。
该村南山滩养殖小区,养殖场数量从最初的12个发展到52个。随着产业壮大,堆积如山的牲畜粪污成了发展的“拦路虎”和环境的“污染源”,令村民困扰不已。
难题怎么破?村协商议事会组织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反复商议,最终达成共识:修建粪污处理中心。
粪污处理中心项目落地后,村里引进永昌县森茂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经济入股65.5万元共同经营。
“这下好了,污染难题根治了,村集体每年还能稳稳分红8.5万元,一举两得!”赵家庄村乡村振兴专干黄鹏运介绍,这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为产业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如何让“好商量”常态长效?永昌县河西堡镇黄家泉村的探索,重在强健制度筋骨,让协商之力行稳致远。
黄家泉村常住人口少且分散,传统集中议事难。怎么办?村里创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畅通议事渠道。
线上,巧用微信群、视频会议搭建“云端议事厅”,打破时空限制;线下,灵活利用会议室、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等场所,打造流动“议事点”。
“现在平台宽了,政策传达、难题反映、参与治理,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村民们由衷感慨。
形式活,规矩明。黄家泉村结合“1456”工作法,明确“六议七不议”原则,确保议题聚焦村民切身利益。
更关键的是,村里建立健全“1+7+X”协商主体架构(村党组织负责人牵头,固定7类代表,灵活纳入利益相关方)和“协商+动员”机制,广泛凝聚智慧力量。
这套制度催生了实效——
为促增收,村“两委”经多轮摸底和20余次协商座谈,最终与新希望集团达成协议,土地流转价高于周边村,用工优先吸纳本村村民,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针对环境脏乱差,创新“小手拉大手”模式,动员学生和家长组成志愿服务队参与整治,既美了家园,又暖了亲情,该做法入选全省基层议事协商“十佳”案例;
针对“一老一小”需求,邀请驻村单位、企业代表参与协商,举办爱心助学、德融生日宴等活动,将协商优势转化为社会关爱合力……
“党建引领‘一呼百应’,基层治理‘有呼必应’。”黄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欣道出关键,在党组织领导下,制度化的协商议事,让资源有效整合、难题高效化解,今年以来,已解决村民急难愁盼事10余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记者手记
小场景见大治理
大树底下,板凳围坐;云端线上,指尖联动。永昌县基层协商议事的生动实践,处处透着治理智慧。
其可贵之处在于:形式活,不拘一格聚民智。撤掉主席台,搬来小板凳,“议事厅”跟着群众需求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网络云端皆可畅所欲言,拆掉了干群“隔心墙”。找题准,商量直奔难题去。无论是困扰产业发展的粪污顽疾,还是关乎增收致富的土地流转,或是影响乡风文明的陈规陋习,协商都精准锚定群众急难愁盼,让“商量”结出惠民的“实果子”。制度稳,常态长效有保障。从“1+7+X”的广泛参与,到党组织的有力引领,确保协商不是“一阵风”,而是可持续的治理动能。
板凳上交的是心,商量中破的是题。永昌的探索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蕴藏在这“接地气、聚人气、解民忧”的共商共议之中。当“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真正落到实处,基层善治的根基便愈加牢固,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必将更加生动。